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胡錦濤同志在這里主要針對的是環保、生態方面而提出的強調,但筆者認為,這些經典話語和科學論斷,對文化、特別是對文學同樣適用。我們應當以此為契機,強化文學的公共性建設,提高文學作品的創作質量,減少“黃、賭、毒”等精神產品,給社會和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精神家園。
(一)倡導樹立“公眾至上”的文學服務宗旨和精神。
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曾說過:真正的文學藝術不只是一般的情緒表達,不是游戲和享樂,而是作家生命的投入和為了個人和全人類的幸福而把人類聯結在“同樣的情感”中的活動。魯迅則提出,文藝要表現和探索“理想的人性”,文藝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當代著名作家陸天明更直言不諱:文學從來就不是個人的事業,它不是寫情書、寫家信、寫日記,不應該呈私密性,不是自己一個人玩的游戲;文學應該和時代、社會、歷史、民族緊密地結合起來。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黨的十八大強調文化創作為人民,是繼承了黨一貫的文藝思想,所以我們應該寫出更多更好的反映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的作品。我們的作家應該緊緊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時刻牢記文學對國家、社會、民族的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要主動防范和治理文學的個人化、私人化;要讓大家懂得文學必須以公眾利益為基本準則,不應該為了個人利益或自身傾訴的快感,而使公眾的精神受到污染;作家的視野和內心的記憶,也要跟人民的生存環境和他們的心緊密聯系在一起,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好反映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的精品力作。
(二)營造“有章可循”的文學發展的法制環境。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現代社會必須是法制社會。在金錢誘惑面前,單靠思想教育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沒有嚴格的法律和管理制度加以約束,很難杜絕有毒有害文學作品的產生。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常態化。”應當盡快建立文學藝術相關政策和規章制度,健全《著作權法》等知識產權體系,為文學的發展營造有利的社會法律環境。國家也應該加大對精品文學出版企業的支持,特別是經濟上的支持,以減輕文學出版企業對商業利益的過度追求;要促進文學作品的評估體系的建設,除了健全公眾對作品支持和投訴機制外,文學相關組織和企業也要嚴格依法辦事,所附帶的社會責任也要依據相應的法律規定來加以追究。
(三)強調突出“社會公眾”對文學活動的參與和監督。
當下中國文學公共性的缺失,也體現了社會公眾對文學活動參與和監督的缺位。自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目標以來,我們黨不斷強調“以人為本”,把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十八大報告提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
因此,加強文學的公共性建設,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和“公平”原則,強化社會公眾對文學活動的參與、監督與制約。文學的公共性應該是由公眾驅動、積極參與和合作監督的過程。國家或社會組織應當建立文學作品的公眾評估機制,可以通過社會公眾對作品的支持率、認同率、投訴率等若干指標對作品進行檢查考核,從而促進凝聚文學在利益、價值的公共性取向。這樣,不但可以吸引更多公眾的參與和關注,也可以更好地約束作家的創作行為以及完善職業道德建設,塑造文學良好的社會形象與公信力。
(四)努力確保“文學改革”的公共性本質與方向。
黨的十八大,承載著億萬人民的殷切期待,肩負著繼往開來的歷史使命,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改革與發展”的主題,貫穿《報告》全文和大會全過程。尤其是胡錦濤同志的“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更是擲地有聲,讓人感慨萬千、永刻在心。有學者在解讀十八大報告時認為,十八大報告對改革開放提出了新要求,未來中國的發展,必須要繼續深入推進改革開放,要更多地注重改革開放的頂層設計。當下中國文學,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改革也勢在必行。我們的改革,必須著眼于我們社會主義事業的繁榮和發展,著眼于綜合國力的提升。文學改革應當時時處處以公共性的實現作為改革的目標指向,唯有這樣才能把握文學發展的正確方向,才能保證改革的持續性。文學改革的內容極其豐富,諸如文學體制、文學觀念、創作方法、文學樣式、寫作技巧、風格流派等等。首當其沖的,必須重申文學的公共性理念與精神,強化作家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文學必須與時俱進,突破和更新各種落后于時代、與社會現實相脫節或社會進步趨勢不相融的文學觀念和自我意識;在吸取中華傳統優秀文學精華的同時,學習和借鑒世界文學的重要成果,從而積極推動中國文學的發展,開啟中國文學大發展大繁榮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