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民族文化的根與本——從2012中國民族民間歌舞樂盛典說起
圖為侗族大歌《蟬之歌》。羅郅肯/CFP
藏族依舞《雪域歡歌》、維吾爾族《朱拉木卡姆》、華陰老腔《太陽圓月亮彎都在天上》、侗族大歌《蟬之歌》、壯族少兒嘹歌《吉祥的木棉花》……這些來自大江南北、遼闊草原、崇山峻嶺、冰封雪域的豐富多彩的民間歌舞,沒有昆曲的精致典雅,也沒有京劇的雍容華貴,卻充滿著山野的豪情、飄蕩著碧水的清新、散發著泥土的芬芳,讓人欣喜,讓人贊嘆,讓人向往。
2012年11月,這些散落于華夏大地上的朵朵藝術奇葩,再一次在北京相聚,100多個節目,2000多名民間藝人,代表34個省(區、市)的56個民族,同臺競技,爭奇斗艷。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我們想通過‘盛典’活動,從血脈源頭和精神家園的角度,系列化地介紹中國民族民間的原生態歌舞樂藝術,系列化地開拓民族民間歌舞樂的藝術視野?!?012中國民族民間歌舞樂盛典藝術總監、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總監郎昆說:“作為母文化的民間文化,是民族生命之根、國家文化之本。從這個意義上講,舉辦民族民間歌舞樂盛典實為民族文化固本強根?!?/p>
郎昆的話并不夸張。他的論斷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包括民間歌舞樂在內的民間文化,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的一份調研報告指出,國內尤其西部一些人口較少的民族,能吟唱本民族史詩或掌握其他文化藝術技能的民間藝人已為數不多。著名作家馮驥才也一直大聲疾呼:“民間文化的傳承人每分鐘都在逝去,民間文化每一分鐘都在消亡。這種消亡無疑會成為中華民族不能承受之痛?!?/p>
這份“不能承受之痛”,郎昆和他的團隊在籌備2012中國民族民間歌舞樂盛典的過程中,始終在經受著。在南京,“盛典”總導演陳月在選節目時,一個畫冊上表演《打夯歌》的老人一下子吸引了她?!叭绻洞蚝桓琛啡脒x的話,你們一定要帶上這位老人?!标愒绿氐貒诟喇數匚幕块T的工作人員?!安豢赡芰恕睂Ψ筋D了頓,嘆了口氣說:“幾天前老人心臟病突發去世了?!痹趶V西,導演組相中了一支富有壯族特色的蜂鼓歌舞表演,可已沒人會表演;在甘肅,導演組選擇了裕固族的《天鵝舞》,可演奏的樂器已經失傳。
民間文化藝術迅速消失的現實,深深刺痛了“盛典”團隊每個人的神經?!氨M管沒有廣告贊助,盡管收視率不會太高,盡管困難重重,但我們仍然要做,因為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崩衫フf。
經過幾個月的籌備,“盛典”團隊,把56個民族的100多個民間歌舞節目,從草原、山巔、海濱搬到了央視最大的1號演播大廳,又從演播大廳搬上了熒屏。“我們希望通過大眾傳媒推介這些民間歌舞樂藝術,以引起有識之士的關注。畢竟,推介開來才能實現有效保護?!崩衫フf。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整個2012中國民族民間歌舞樂盛典,表演者中有不少孩子,其中最小的只有三歲半?!坝煤⒆颖硌葸@些民族民間歌舞樂,一方面是為增強表演的吸引力,而另一方面的寓意是保護傳承民族民間文化,要從娃娃抓起,也希望人們能夠從小在內心深處扎下民族文化之根?!标愒抡f。(本報記者 韓業庭 本報北京11月26日電)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