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亞:用民族文化妝扮三亞
海南三亞黎族打柴舞
海南三亞市現有黎、苗、回族人口24萬,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特色濃郁,是海南本土文化的一支亮麗奇葩,是推動三亞文化和經濟發展的一支寶貴力量。把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和獨特的黎、苗、回民族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推動政府扶持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多方參與,努力形成保護和發展黎、苗、回民族文化的強大合力,可以更好地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資源,既可以使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資源依托,更可以讓這些凝聚著少數民族智慧的文化得以傳承。因此,在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中要重視突出黎、苗、回民俗特色,圍繞民族文化做文章。
三亞獨有的黎、苗、回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具有獨特魅力,但目前還遠沒有釋放其應有的光彩。如黎族的“船形屋”、打柴舞,苗族的“吊腳樓”,回族的“小洋樓”等,每一處民居的背后,都蘊含著一個誘人的傳奇故事;黎族有竹筒飯、“菜南殺”(黎語),尤其是山蘭米酒,只有親口品嘗,才能感覺得到蘇東坡那種“小兒談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的悠然快意。此外,回族的酸魚湯已成為三亞十大名菜之一,苗族的五色糯米飯也很有風味;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錦”已成為政府禮品遠贈海外友好人士,而苗族則以“刺”為優勢,圖案多以花草魚蟲為樣本。此外,黎、苗、回傳統表演項目也都各具特色。這些資源打造成為旅游精品,必將成為三亞旅游新的亮點,也必將為促進對外交往、加強民族和諧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要引導三亞市民把保護和發展黎、苗、回民族文化作為文化建設重要任務,提高人們的保護和傳承、發展意識,與時俱進。可以在各大風景區、重要旅游景點、各類主題公園、星級以上賓館酒店設置民族文化產品展示平臺,以此提高黎、苗、回民族文化的影響力。要充分利用節慶活動等時機,尤其是“三月三”節慶活動,大力推介民族特色文化,彰顯民族團結氛圍。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如加大對群眾藝術館、圖書館、博物館以及省民族歌舞團建設的扶持力度。要依據剛剛頒布實施的《海南省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條例》,制定適應三亞民族文化發展的扶持措施,改進投入方式,形成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積極營造有利于民族文化建設的良好環境。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民族工藝品的生產、銷售等,在稅收、規劃、建設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尤其要加大對文博事業隊伍的扶持力度。目前,三亞市群眾藝術館人員編制僅8人,這幾年,中央民族大學有幾名舞蹈專業的畢業生到三亞后都因無法解決編制問題,最后流失到了外地;市博物館人員編制5名,其中只有一名是文物專業畢業的,文物考古、鑒定、古建筑修繕等專業人員更是奇缺。
三是加強調查研究。近年來,三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族鄉村旅游發展,加大了經費投入,但效果還不夠明顯,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大。相比之下,鄰近的保亭縣檳榔谷旅游景區,2011年推出了原生態黎族、苗族歌舞表演,每天觀看的人數達到了四五千人,黎、苗歌舞在檳榔谷找到了新的市場,檳榔谷旅游也因此增添了新的生機;杭州市的宋城把文化和旅游相結合,每天觀看演出的觀眾多達幾萬人;桂林市的《印象劉三姐》,每晚觀看演出的也多達上千人,這些好經驗、好做法非常值得研究和借鑒。
四是不斷發展創新。像山東的“風箏村”、河北的“燈籠村”、天津的“大鼓村”、安徽的“畫虎村”、河南的“編織村”等,一個村的特色產品一年就能創利幾千萬元。三亞民俗工藝行業要走出靠“零敲碎打”維持“養家糊口”的困境,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有所作為,有所發展,有所長進。
總之,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三亞旅游業面臨著更大的發展機遇,一定要在深入挖掘黎、苗、回民族文化方面下功夫,讓民族文化為“美麗三亞”添光彩。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