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村儺戲:透過面具穿越時光
郭顯椿用簡單而原始的動作翩翩起舞
七旬老人郭顯椿,江西省寧都縣中村人。在郭顯椿和他的搭檔們的堅守下,中村儺戲仍然在這片土地上傳承著。
郭顯椿住在村里儺神廟隔壁一間簡陋的房子里。儺神廟由上下兩廳組成,上廳正面為神龕,左右為兩間小廂房,專供游儺時放置面具之用;下廳供觀儺時村民所用,里面可容納百十人看戲。
郭顯椿看上去就是一個普通老人,但一旦唱起儺戲來,就似乎變成了另一個人。老人家唱腔響亮,舞步爐火純青。據(jù)當(dāng)?shù)厝私榻B,老人一輩子單身,13歲開始學(xué)儺戲,2006年被評為江西省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中村儺戲又叫開口儺,有唱腔和對白,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年年祭祀時演唱,積累了豐富的劇目。到清代時,表演的劇目相傳有30多個,面具多達(dá)108種,然而由于歷史原因,保存下來的面具僅有34種。
觀看中村儺戲最好的時間是春節(jié)。此時,郭顯椿率領(lǐng)的團(tuán)隊會走村串巷,從正月初一忙到元宵。嗩吶聲、鑼鼓聲、鞭炮聲,以及五顏六色的戲服、或慈祥或猙獰的面具、或粗獷或優(yōu)美的“踏罡”“踩靈”等步伐,這一切都沖擊著人們的視覺。
中村儺戲雖沒有行當(dāng)之分,卻有男女之別,比如《抱冬易》是每年春節(jié)期間最為精彩的節(jié)目,面具后的郭顯椿,左手抱著木偶,右手揮舞著紅布,扭著不同身段,去演繹女性角色。此時,手牽白線的村婦站在人群中,翹首等待掛線的機(jī)會。村婦們手里扯著象征著12個月的12根線,線頭上扎著一個裝有錢幣的紅包。當(dāng)帶面具的“女子”抱著木偶旋轉(zhuǎn)數(shù)圈后,婦女們便爭相將手里的線掛到木偶身上,以祈求家人長命百歲。
在做祭祀表演時,郭顯椿會根據(jù)需要選用不同的面具,用簡單而原始的動作翩翩起舞。透過中村儺戲神話式的演藝,恍然間,人們仿佛從面具中窺視到了遠(yuǎn)古時代人與神之間的舞蹈。寧都是客家文化的搖籃之一,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yùn),希望這一承載著客家先民生活習(xí)俗、生存環(huán)境、宗教信仰的“活化石”能夠在這個村莊里傳承下去。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