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1月8日晚,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默然在北京辭世,享年85歲。他最為人熟知的角色是《甲午風云》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著名臺詞“撞沉吉野”至今被人銘記。50多年來,他從未停止過藝術創作活動。從24歲時的庫烈聘,到33歲時的鄧世昌,從52歲時的李健,到59歲時的李爾,直到66歲時的賈澤,他走過了一條不間斷的持續探索的藝術道路,為人民群眾留下了一連串閃耀著生命靈光的人物形象。今天李默然簡歷上有著一連串頭銜:話劇院院長、中國話劇研究會會長、戲劇家協會主席、文聯名譽主席等等,它們昭示了一個自學成才的典范,而背后的艱辛只有經歷的人才能體味。
【生平簡介】
李默然照片
李默然(Li Moran, 1927.12.21~2012.11.08),李默然原名李紹誠,中國話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電影演員、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名譽院長。從藝逾60年間,李默然共演出話劇60多部。先后在話劇《第一次打擊》、《智取威虎山》、《市委書記》、《報春花》中擔任主要角色。此外,還在8部影片中擔任過主角。1962年李默然憑借在影片《甲午風云》中成功地創造了愛國將領“鄧世昌”的形象,贏得廣泛聲譽。后又在影片《兵臨城下》中飾演東北民主聯軍姜部長。
李默然從藝60多年中出演話劇60多部,1986年被中國戲劇家協會授予“話劇表演藝術家”稱號和“話劇終身榮譽獎”榮譽;2007年獲得第十七屆白玉蘭戲劇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從藝經歷】
年輕時的李默然
出道經歷
一部《甲午風云》讓李默然蜚聲全國,他把民族英雄鄧世昌的風骨鮮明生動地呈現上了銀幕并永遠地留在了觀眾的心中,成為中國銀幕上別具一格的“硬漢”標本。少年時期的江河破碎的凝重感以及自身對侵略者猙獰面目的仇視使得李默然演起民族英雄順手拈來,愛國主義情懷、民族主義情懷自然流露其間。“我年幼的時候,日本警察對我的凌辱和欺負在我幼小的心靈里邊埋下種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仇恨,決定我演鄧世昌的時候,我覺得我靠近他非常容易,切入到這個人物里邊好像我用不著到處尋找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仇恨應該怎么表現,他的內心是什么樣子的,好像我跟這個人物很通。”
其實,最初進入《甲午風云》劇組是服從組織的安排,革命紅磚一塊,哪里需要哪里搬。什么都沒問連演什么角色都不知道就進了劇組,開始導演有意讓李默然演李鴻章,最后改為鄧世昌,李默然都有點匪夷所思,他戲稱“鄧世昌是我撿來的”,一個滿臉疙瘩的人怎么能演民族英雄,導演說的一句話很經典“臉上沒有疙瘩的人才不是英雄”。
第一次拍電影一點也不緊張,李默然說:“我完全被這個人物的樂趣感情和行為震懾了,用咱們北京人藝的演技學派來講,一個演員塑造一個人物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經形成了,這個人物應該是什么樣的,對待某些人是什么樣的,我這個腦子里頭就像演電影似的一幕一幕的都有了,所以我塑造的鄧世昌這個形象,我一直是這么認為,如果說我沒努力,但是它所以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有很重要的觀點,就是民族氣節在鄧世昌身上有集中的表現,跟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精神吻合。”
《甲午風云》的成功帶給李默然雪片般飛來的信件的同時也給他帶來了當年的電影百花獎,因為文化大革命的原因,當年的獎被取消。《藝術人生》現場,熱心觀眾送上的鮮花了卻了老人一生的夙愿,熱心的觀眾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就是主持人朱軍的岳母,為了這場錄像專程從西安趕來。
《甲午風云》劇照
演藝生涯
從藝逾60年,李默然共演出話劇60多部。先后在話劇《尤利烏斯?伏契克》、《第一次打擊》、《智取威虎山》、《市委書記》、《報春花》中擔任主要角色。此外,還在8部影片中擔任過主角。1962年在影片《甲午風云》中成功地創造了愛國將領“鄧世昌”的形象,贏得廣泛聲譽。后又在影片《兵臨城下》中飾演東北民主聯軍姜部長。“文化大革命” 后參加拍攝《檢察官》等影片,并曾主演電視劇《喬廠長上任記》。 演出影片:1962:《甲午風云》; 1964:《兵臨城下》; 1977:《熊跡》; 1978:《走在戰爭前面》; 1983:《檢察官》; 1984:《花園街五號》。 1945-1950年李默然登上舞臺初期,表演帶有很強的自發性和隨意性。
1951-1952年,他經過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論的學習和訓練,理論水平顯著提高。在《曙光照耀莫斯科》一劇中扮演黨委書記庫列賓,獲東北地區話劇匯演優秀表演獎。1953年以后,他創造了數十個舞臺形象,其中較有影響的有1954年在《尤利烏斯?伏契克》中扮演的伏契克,1956年在《日出》中扮演的李石清、在《李闖王》[10]中扮演的李巖,1960年在《第一次打擊》中扮演的季米特洛夫,1962年在《第二個春天》中扮演的馮濤,1979年在《報春花》中扮演的李鍵(該劇參加國慶30周年演出獲表演一等獎)等。1990年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李默然擔任節目演出裁判,還客串了當中的多個節目,令觀眾印象深刻。
李默然的表演富于激情,演出氣度恢宏,凜然有正氣,感情真摯而充沛,并善于抓住關鍵時刻,在一連串的情感爆發中,展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他著力追求的是塑造有感情、有個性的活人。他重視技巧的掌握,重視對人物基調的整體把握和處理,同時選取最能表現人物內心生活的動作細節,使人物個性鮮明。在他的表演中,本色與性格化、生活與夸張等藝術上的辯證對立因素被較好地統一起來。
當代鄧世昌扮演者、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默然來到民族英雄鄧世昌紀念館參觀,向鄧世昌塑像敬獻鮮花,并為鄧世昌故居內的大樹培土。
李默然劇照
李默然劇照
商業廣告第一人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廣告主研究所副所長楊懿直言“廣告界也該向李默然老先生致敬”。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默然為了幫助低谷中的中國戲劇,為國家戲劇節募款,為“三九胃泰”做廣告,并且只向廠家提出兩個條件:一是資助戲劇家協會20萬元錢辦國家戲劇節,二是必須加上一句臺詞——制造假冒偽劣產品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應該遭到全社會的譴責。
李默然因為這一則廣告備受非議,被推到風口浪尖,大家對李默然已經不是譴責而是上升到斥責的高度了。就這樣,李默然成為了內地第一個做廣告的影視界名人,也是第一個發誓不再做廣告的人。
把最尷尬的事放到節目中來澄清,是李默然很不愿意的事情,但是老人認為回避是一件很不禮貌的事情。他說,為貨真價實的商品作廣告不應該受到責難,而且當年的廣告是為了戲劇家協會的戲劇節拉贊助,自己說是一分錢沒要,其實也是有所得,一個價值700元的隨身聽。但是,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已經是一個公眾人物,“在廣大觀眾心目當中形成了一個形象,這個形象他們不愿意破壞,這個廣告傷了他們的心,我就悟到了一個道理,我什么權利都有,我就是沒有權利傷害廣大觀眾群眾。我就從那下定決心,今后廣告一次不談。”
之后,再有人找老人作廣告,老人一概拒絕,天津有一個服裝商場,來找說穿上我的西裝,拍一個大照片,允許我們掛在門窗上,100萬。老人說,“實在對不起,就是1000萬,這件事情李默然這一生再也不談了。”
對于做不做廣告,老伴和孫女意見不一,老伴是一輩子的老革命,一味地責怪老頭子不聽勸告造成了慘重的后果,孫女是時尚的年輕人,用自己的勞動換取相應的經濟收入她認為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沒什么可恥。
不知道老人現在是什么想法,時代在變,觀念在變,現在的我們對于明星演員作廣告已經習以為常,沒有反對而言。現場大家舉手一致通過愿意李默然老師再做廣告,所以我們可以告訴老人不管做不做,心里都不要再那么自責。
獲得“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終身成就獎”
【社會職務】
1954年后,歷任東北人民藝術劇院話劇團隊長,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演員、副院長、院長、名譽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 席,遼寧省文聯副主席,遼寧省戲劇家協會主席。
1985年以中國代表團團長的身份出席西班牙國際戲劇大會,當選為執行主席。
1994年12月在遼寧省文聯第四次代表大會上被聘為第四屆遼寧省文聯名譽主席。
1996年12月當選為中國文藝界聯合會第六屆全委會副主席。
1998年12月,當選為第五屆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曾任中共十五大代表,第六至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學藝術聯合委員會第五屆理事。
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名譽院長。
李默然獲得終身成就
【藝術成就】
1986年被中國戲劇家協會授予“話劇表演藝術家”稱號和“話劇終身榮譽獎”的殊榮;
1956年獲全國話劇會演二等獎;
1960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1995年 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1996年,遼寧省政府授予“人民表演藝術家”稱號;
2007年獲得國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的“有突出貢獻話劇藝術家”榮譽稱號;
2007年4月23日第十七屆白玉蘭戲劇藝術獎“終身成就獎”。著有《從“初戀”到年屆花甲—表演藝術探索》一書。
戲劇表演藝術終身成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獎組委會宣布,在中國話劇百年誕辰之際,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李默然被授予本屆白玉蘭終身成就獎桂冠。李默然也將成為終身成就獎設立以來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人。李默然是我國著名影、視、劇表演藝術家,在其50多年的話劇、影視藝術生涯中,曾先后在五十余臺話劇、七部電影和四十余部(集)電視劇中成功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如《甲午海戰》中的鄧世昌等,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終身成就獎從上屆開始設立,旨在表彰國內戲劇界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引導后輩演員爭當德藝雙馨的優秀藝術工作者。
2006年正值越劇百年誕辰,組委會曾授予袁雪芬這一獎項。自1990年創辦以來,上海白玉蘭戲劇獎已連續舉辦了16屆,已有近300位中國各地、各劇種以及國外戲劇演員先后獲得本獎所屬各個獎項。
接受采訪時的李默然
【默然語錄】
1、回憶童年賣煙卷的日子:“我像是一個流竄犯,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賺取可憐的差價是以生命為代價的。”
2、年輕的對演員的認識:“其實我并不知道當演員是個什么樣的?身上有什么任務?要經過什么努力?我一概不知。”
3、當把“效率”讀成了“效帥”引起哄堂大笑后,李默然說:“我這個文化程度在文藝團體是呆不下去的,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狀況。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叫博覽群書。”
4、“鄧世昌是我撿來的。”最初進入《甲午風云》劇組,李默然完全是服從組織安排,他連演什么角色都不知道。
5、第一次拍電影《甲午風云》的李默然一點都不緊張:“我完全被這個人物的感情和行為震懾了,用北京人藝的演技學派來講,一個演員塑造一個人物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經形成了,這個人物應該是什么樣的,對待某些人是什么樣的,我這個腦子里頭就像演電影似的一幕一幕的都有了。” 6、“在廣大觀眾心目當中形成了一個形象,這個形象他們不愿意破壞,這個廣告傷了他們的心,我就悟到了一個道理,我什么權利都有,我就是沒有權利傷害廣大觀眾群眾。我就從那下定決心,今后廣告一次不談。”
7、“我是一個戲劇人。”
8、“如果說話劇舞臺與影視還有一爭,那就是話劇演出與觀眾互動、共同創造,這一優勢,影視是不具備的。”
9、“現在演影視劇的話劇演員很多,但長期脫離舞臺,缺乏表演方式和藝術技巧上的訓練,即使再回到舞臺,也很難以藝術魅力來吸引觀眾,只能靠名氣來玩票。”
10、“中國話劇百年的發展史說明話劇不能脫離時代,目前話劇不景氣有客觀原因,但話劇人也應反省自身,不是觀眾拋棄了我們,而是我們脫離了群眾。”
【人物特寫】
閃回1 賣煙卷之余戲園蹭戲
李默然的童年是在白色恐怖中度過的,生活中除了家災還有國難。他的父親有兄弟八人,母親又生了八個孩子。一場名叫白喉的傳染病奪去了大院里38個人的性命,也差點讓7歲的李默然喪生。 10歲的時候李默然才踏進學校大門,4年的學生生涯中他每年都考前三名,然而生活所迫,14歲的李默然不得不輟學挑起養家糊口的重擔。他賣過煙卷、打過小工、也當過郵差,最后到了牡丹江郵政管理局當了一名最底層的辦事員。
李默然后來回憶那段賣煙卷的日子說:“我像是一個流竄犯,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賺取可憐的差價是以生命為代價的。”每天早上他穿上母親縫制的棉襖到日本人的商店排隊買煙,一個人一次只能買兩盒,排了一個早上轉上無數個輪回,把棉襖里面的兜全裝滿了再開始往外賣。一盒煙能掙一分錢,一天也就掙兩三毛錢。但這區區幾毛錢也會給拮據的生活帶來很大改觀。倒賣煙卷被日本人定為經濟犯的范疇之內,李默然一次不幸被發現,遭到日本人痛打,兩顆牙被打掉。為了記住仇恨,李默然始終沒有鑲過牙。 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李默然也有意外收獲。賣煙卷之余他常去戲園子里蹭戲看。耳濡目染,每一個戲種,每一出、每一場都熟記在心,《貍貓換太子》、《鐵公雞》、《水滸》、《三國》、《五家坡》等至今記憶猶新,為他以后的藝術生涯打下根基。 那時候當一名演員對年輕的李默然來說是一件挺好玩的事情,有哭有笑,有打有鬧。“其實我并不知道當演員是個什么樣的?身上有什么任務?要經過什么努力?我一概不知。”
閃回2 因念別字苦讀六年
初生牛犢不怕虎,1947年10月,李默然抱著好玩的心理報考哈爾濱文藝家協會文工團。李默然先考的是自己最不擅長的音樂,考官拉的每一個音調他都唱成“5”,無奈的老師只好勸他去另考戲劇。因為看了《兄妹開荒》和《白毛女》,李默然就唱了四句楊白勞的唱段,結果卻意外地一次考中了。 進文工團不久,李默然就遇到一件令他十分尷尬的事:每天早上文工團員們輪流讀報紙。這一天輪到李默然,他正讀著,突然聽到有的同志在笑,原來他把“效率”讀成了“效帥”。 戰友們的哄堂大笑給年輕李默然帶來不小的打擊,也令他深受震動。“我這個文化程度在文藝團體是呆不下去的,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狀況。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叫博覽群書。”李默然一頭扎進了圖書館。從1947年到1953年,整整6年時間,李默然不間斷地閱讀了大量書籍,他讀書讀得很雜,文學的,戲劇理論的,全都看。用熟記的臺詞對小說中的生字,對于只上過4年小學的李默然來說竟成了認字的捷徑。 今天李默然簡歷上有著一連串頭銜:話劇院院長、中國話劇研究會會長、戲劇家協會主席、文聯名譽主席等等,它們昭示了一個自學成才的典范,而背后的艱辛只有經歷的人才能體味。
閃回3 “沒有疙瘩才不是英雄”
1960年,李默然第一次拍電影,也就是這部《甲午風云》,讓李默然一炮走紅。在片中李默然把民族英雄鄧世昌的風骨鮮明生動地呈現上銀幕,并永遠地留在了觀眾的心中,成為中國銀幕上別具一格的“硬漢”標本。“鄧世昌是我撿來的。”最初進入《甲午風云》劇組,李默然完全是服從組織安排,他連演什么角色都不知道就上了火車。到了長影,李默然看到兩個人。一個是《甲午風云》的林導演,另一個是著名攝影師王起民。王起民一看到李默然就向林導演大喊道:“你還找什么鄧世昌啊,這不就是嗎!”。開始導演有意讓李默然演李鴻章,最后改為鄧世昌。這令李默然感覺有點匪夷所思。“一個滿臉疙瘩的人怎么能演民族英雄?”李默然問導演,導演回答得也很經典:“臉上沒有疙瘩的人才不是英雄。”
《甲午風云》一拍就是兩年時間。在當時條件下,關于鄧世昌的資料,無論是形象上、文字上或者是傳說中的均很少。第一次拍電影的李默然一點都不緊張:“我完全被這個人物的感情和行為震懾了,用北京人藝的演技學派來講,一個演員塑造一個人物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經形成了,這個人物應該是什么樣的,對待某些人是什么樣的,我這個腦子里頭就像演電影似的一幕一幕的都有了。”李默然說,他塑造的“鄧大人”形象之所以獲得廣大觀眾的認可,不是因為他的表演有什么獨特的功力,有什么了不起的創作,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民族氣節在鄧世昌身上有集中表現,跟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精神吻合,這些打動了觀眾。
閃回4 一個廣告悟到一個道理
記得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作為老藝術家的李默然曾率先為國內一家知名企業產品在銀幕上做了一次胃藥藥品的商品廣告,立即在社會上引起一片嘩然。 李默然本以為為貨真價實的商品做廣告不應該受到責難,更何況他做廣告只是想為戲劇家協會的戲劇節拉贊助,他自己只得了一個價值700元的隨身聽。沒想到觀眾反應如此強烈,“在廣大觀眾心目當中形成了一個形象,這個形象他們不愿意破壞,這個廣告傷了他們的心,我就悟到了一個道理,我什么權利都有,我就是沒有權利傷害廣大觀眾群眾。我就從那下定決心,今后廣告一次不談。”后來天津有一個服裝商場,找到李默然,請他拍一幅西裝的宣傳廣告照片,并許諾給他100萬酬勞。李默然說:“實在對不起,就是1000萬,做廣告這件事情我這一生再也不談了。”
一同參加文代會的李默然父子
【晚年生活】
與老伴的結合,李默然感覺是自己八輩子修來的福。一個大家閨秀,一個正規的大學本科畢業生,一個地道的藝術家作曲兼指揮,一個先于自己入黨的老共產黨員,讓僅僅上過四年小學的李默然倍感幸福。當初愛人答應嫁給李默然老師沒有什么要求只是從專業的角度要求李默然以后唱歌別老跑調了。李默然老師一輩子也沒解決這個問題,她還是答應了嫁娶。兩個人相濡以沫,牽手一生的故事讓人感動,李默然說秘訣就是互相尊重。
說到兒孫,李默然一臉慈祥的笑容。兒子李龍吟是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雖然對兒女有點父親慣有的嚴厲和執拗,但是對于孫女顯然只能用“溺愛”來形容。“我確確實實沒跟任何人打過架斗過毆,所以在單位里邊,像什么炊事班的炊事員,燒鍋爐的鍋爐工,司機班的司機跟我都是好朋友,真的不是自己夸自己,看我面沒把我當院長看,當大演員看,都是一口一個默然一口一個默然叫著很順口。”
我這輩子什么人都沒打過,包括我的三個孩子,我沒動過他們一個手指。對待孩子,李默然說還是老伴更有一套管教子女的辦法。她經常讓人下不了臺卻很管用,幾個孩子沒有太讓人操心都已經成家立業了,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老人給了他們四個字“好自為之”,人生沒有筆直的道路,坎坷是必然的事。
“李鐵梅”,李默然這樣來形容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老伴腿腳不便,自己便成了操持里外的一把好手。買菜做飯在老人看來是一種樂趣,這樣生活也不那么平白,家庭便也更加溫暖。
“我是一個戲劇人”,在電影表演與戲劇人兩者之間,李默然老師似乎更愿意用后者來稱呼自己。他說,“事情很簡單,因為我到今天為止,應該說是從藝56年,半個世紀還得加上6年,這個漫長的歲月里,我拍了六部電影,很少數的電視劇,我主要是從事舞臺話劇藝術,所以我經常跟大家講,我在電影上是一個業余演員,我說的是真話,不是謙虛,當然我在話劇上也不是什么專家,我說的這兩者比較起來,我的精力更多在話劇舞臺上。”
生活給予人以激情,當75歲的老人用渾厚的聲音動情地朗讀著艾青的那首《我愛這塊土地》時,我的眼里藏含著淚水,我問自己為什么如此動情,冥冥之中回答我,因為我讀到這位老人對生活愛的那么深沉,于是,我也記住了他的那句教給我們的做人道理:臺下認認真真明辨是非的做人,臺上認認真真富有創新的演戲。
84歲過本命年的李默然接受電視專訪
【突然逝世】
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 8日晚,記者與李默然先生兒子李龍吟通電話得知,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默然于11月8日在北京醫院去世,享年85歲。
李默然1927年12月生于黑龍江尚志縣,幼時做過小販、小工、雜役、郵差,1947年正式開始演藝生涯,曾任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院長,1962年因在影片《甲午風云》中出演愛國將領鄧世昌贏得廣泛聲譽,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名譽院長。
李默然從藝60多年中出演話劇60多部,1986年被中國戲劇家協會授予“話劇表演藝術家”稱號和“話劇終身榮譽獎”榮譽;2007年獲得第十七屆白玉蘭戲劇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相關文章】
“驚悉李默然同志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李長春同志9日給遼寧人民藝術劇院發去吊唁函,唁函說:“李默然同志不愧為成就卓著、德藝雙馨、受人尊敬的人民表演藝術家,他的不幸逝世,是我國文藝界的損失。謹向李默然同志的親屬表示深切慰問,望他們節哀保重!” > >
李默然最后一次亮相于電視節目應該是去年接受《魯豫有約》的專訪。當時在現場,李默然在家人的攙扶下來錄節目,節目中,老人家滿頭銀發,衣著樸素,腳蹬千層底,一雙紅襪子赫然映入人們眼簾。雖然行動有些不便,聽力不是太好,但當時老人家精神不錯。 > >
2011年文代會上,有一對父子:父親是表演藝術家,兒子是編劇;父親在中國劇協團,兒子在北京團;父親是第六次參會,兒子是第二次參會;父親叫李默然,兒子叫李龍吟。> >
很少有人能像李默然那樣保持這樣永遠的藝術青春。50多年來,他從未停止過藝術創作活動。從24歲時的庫烈聘,到33歲時的鄧世昌,從52歲時的李健,到59歲時的李爾,直到66歲時的賈澤,他走過了一條不間斷的持續探索的藝術道路,為人民群眾留下了一連串閃耀著生命靈光的人物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