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山上一樹槐,春風吹來槐花開”,隨著優美婉轉的川劇音樂,舞臺帷幕徐徐升起,一幅幅秀美清麗的蜀南新農村山水、人文風情畫卷把所有觀眾帶到了川南農村,講述一群川南農民脫貧致富、建設家鄉的感人故事的川劇《槐花幾時開》近日在解放軍歌劇院劇場上演,這是本劇今年第二次晉京演出。
該劇以宜賓市筠連縣騰達鎮春風村干部帶領群眾熱情創業的生動事跡為創作素材,展現了在黨的強農惠民政策指引下,農村大地迸發出的無窮創造力和巨大變化,熱情謳歌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不怕困難、甘于奉獻,組織帶領農民群眾激情創業、建設美好新農村的奮斗精神。該劇以其深刻的現實思考、濃郁的平民特色和對現代川劇的大膽創新贏得了觀眾的認可。
《槐花幾時開》甫一開場,觀眾就被劇中突如其來的矛盾沖突所吸引。2004年春天,川南某縣飛來鎮石頭村選舉村委會主任,周興元既不是候選人,又不在選舉現場,卻“飛票”當選,并得到上級的承認與支持。這本身就體現了新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大進步。隨著劇情娓娓道來,《槐》劇后半場,圍繞與誰簽合同、走什么樣的開發路子,投資雙方、群眾雙方、領導內部不同利益不同意見,矛盾沖突達到高潮。“為什么小小村官卻如此難當?”周興元一句高亢激越的內心獨白讓在場所有人的心都跟著緊了起來。本劇給觀眾提出了一個需要思考的現實問題: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絕不是石頭村的特殊性,而是當下我國農村在新一輪發展中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編劇以戲劇的手法,批評那種“燒光后代柴、吃完后代米、揮霍后代物、穿盡后代衣”的急功近利的政績觀,進一步強調了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更要科學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本劇定位于反映當代農村題材的輕喜劇風格的正劇,劇中融入了傳統川劇“滾燈”、“耍帽翅”、“變臉”、“吐火”、“矮子身法”、“倒硬人”等技藝,也突出了川劇詼諧、幽默、富有觀賞性的特點,還吸收了不少四川民間流行的口語、俚語、雙關語及傳統戲詞、現代歌詞、網絡段子等,以喻人情世態。如“原配原裝,合法健康”、“舍得寶掉寶,舍得珍珠換瑪瑙”等語言,符合人物性格,俗不傷雅,增強了戲劇效果,使每個人物都散發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大有演在戲中,意在戲外之妙。
據悉,自2009年10月首演至今,由宜賓市酒都藝術劇院、遠方文化演藝公司演出的《槐花幾時開》已在宜賓、瀘州、內江、自貢、成都等地演出230多場,進劇場、走農村,受到專家和觀眾的一致肯定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