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青海花兒》劇照
大型電視連續劇《青海花兒》近日在央視八頻道熱播后,得到多方好評。這部劇以上世紀50年代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銀灘核武器研制基地為背景,以為“兩彈一星”研制做出巨大犧牲的無名英雄為原型,以他們個人命運變遷為線索,講述了一群為了祖國國防事業,懷揣夢想、奉獻火熱青春的科學家的故事,是一部匯集了各方力量,充滿光榮與夢想、希望與勇氣的作品。作為向十八大獻禮的一部青春勵志電視劇,《青海花兒》由著名導演安戰軍執導,寧岱、張良學、劉躍軍編劇,何琳擔綱女主角。最近,筆者采訪了該劇編劇之一寧岱,請她談了《青海花兒》的創作過程。
解瑂:作為十八大的獻禮作品,怎樣考慮這樣一個題材?創作群體是怎樣組合的?
寧岱:最初是青海省要做個跟青海有關的電視劇,跟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著名作曲家王黎光教授談了這個愿望,推薦了魏世杰寫的小說《禁地青春》。魏世杰跟電視劇中的青年一樣,大學畢業來到青海,參加原子彈的研制工作,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這項事業。在懷揣理想努力奮斗的同時,承受了許多讓當下年輕人完全不能想象和理解的政治痛苦。他的這部小說,基本上是根據自己的真實生活創作的。
解瑂:《青海花兒》描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第一批獻身國防科學的知識分子為民族自強攻克科學尖端的事跡。這些知識分子一定有原型吧?創作人員是怎樣收集到這些素材的?是怎樣從電視劇的結構和人物關系上考慮,將哪些最感人的原型人物提煉成劇中這樣幾個主要角色?
寧岱:一方面是小說,一方面下去采訪,還有好多涉及原子彈研制的知識是從網絡和各種渠道收集的。這些前期工作和資料積累很不容易,因為許多內容至今還屬于機密。我當時沒有參加,是電影學院張良學老師等人完成的。他們創作完成了劇本的初稿,我才加入。張良學和那些合作者對這部電視劇的貢獻比我大得多。
解瑂:這個劇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結,很多地方很感人。創作人員是怎樣將這些具有忘我意識的知識分子形象塑造得可信可感,讓今天的年輕一代也從中獲得感動?
寧岱:今天的年輕人是否被觸動我不知道。時代不同了,真正觸動他們不是一兩部電視劇能完成的事情。無論什么年代,無論什么境況,年輕人都懷有他們所處時代的美好夢想和追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都有自己心中永遠割舍不掉的一份掛念。后人知道先人為他們做過什么,怎么做的,在什么樣的境況下做,什么信念支撐他們做的,足矣。
解瑂:你們在創作中是怎樣把劇中的幾個知識分子形象和沈廠長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的?是怎樣表現他們在那種艱苦的環境下和極嚴格的政治管理下,依然釋放浪漫愛情和充滿人性善良的人格魅力的?
寧岱:得益于原小說和真實存在過的那些人。今天的基地生活區已經樓房林立,科研基地也已經轉產民用產品了。可那個地區的第一代居民依舊操著不同地方的濃重方言說話。他們年輕時就來到青海,卻幾十年改不掉鄉音。這些鄉音不斷提醒我們,魏明華、林文馨、徐忠海們能把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都拋灑到大西北,是為了他們那永遠忘不掉的出生地。
解瑂:這段歷史幾乎是參加過新中國建設的每個知識分子都經歷過的歷史,只是經歷深淺不同,電視劇是不是也希望通過真實再現這段歷史經歷,反思和批判那個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社會環境?因為政治斗爭和刻板教條的政治化管理,我們犧牲了多少時間?犧牲了多少杰出人才?付出了多少人的血汗甚至生命?這段歷史給我們今人的教訓是什么?
寧岱:每個人的青春都是美好的,每個人能為生養自己的土地無私奉獻都會感覺幸福。可在奉獻自己的同時,還要忍辱負重,還要憋屈地證明自己奉獻的真誠,真是時代的悲劇。也正因為如此,才更凸顯出這代知識分子崇高的精神風骨和無私的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