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倫老城區的許多街道都已經徹底向巴勒斯坦居民關上了大門,只有以色列移民可以出入。圖為以色列軍隊在該地區設置的第113號檢查口。
一個巴勒斯坦貝都因部落的男孩眺望著遠處卡梅爾山區中,以色列人搭建的房子,那里曾是他的家鄉。
伯利恒,每天清晨早5點,就有大約4000名去往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聚集到這里,等待著軍隊的例行檢查。有為了保證在早上7點鐘抵達耶路撒冷,“上班族們”不得不夜里兩點鐘就起床。
9月18日,第67屆聯合國大會在美國紐約總部召開,巴以兩國的和平進程再一次成為多國代表的重要議題。巴以沖突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延續至今,宗教、民族、資源、領土之爭持續不斷。挪威紀實攝影家拉爾斯·海貝格將鏡頭對準曾經的天堂——巴勒斯坦,用照片記錄下軍事占領區中,生活在政治和暴力陰影下的巴勒斯坦人民,揭露戰爭的無情,喚醒人類的良知。
2009年,巴以戰爭進一步激化,拉爾斯·海貝格離開挪威,為了完成他《很不幸:這里曾經是天堂》的戰爭紀實攝影項目,他在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居住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這段生活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他說:“那時,巴勒斯坦的情況要比我每天在新聞中看見的嚴重得多。曾經的巴勒斯坦是天堂,是人們歡笑、相愛、養育子女的地方。自從巴以戰爭爆發以來,軍事占領就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一部分,沒有什么再是正常的,巴勒斯坦再也沒有了人們記憶中的模樣。”
“軍事占領中的巴勒斯坦帶有一種情緒,每一個巴勒斯坦人都會被卷入這種情緒,這是一種沒有邊際的絕望,突如其來的恐慌每一天都在發生。我希望可以通過這個攝影項目,清晰表達出軍事占領對人民日常生活的影響,讓人們了解巴勒斯坦,了解這里的人民。忽視了人民身心上的苦楚,就不可能了解發生在兩個國家之間的沖突。”
美國電子雜志《視覺文化》近日刊登了這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