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澤先在四川映秀鎮采風創作
提起蔣澤先,人們首先可能會驚異于他的兩個截然不同的身份: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教授、主任醫師,以及報告文學作家。作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在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工作之余,還能以自己獨特的角度去體察時代,勤奮筆耕,迄今已創作出近千萬字的報告文學作品,蔣澤先的故事不能不讓人嘖嘖稱奇。
蔣澤先善于從時代的變奏中找到寫作主題,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他創作出了多部反映時代精神的報告文學作品。上世紀90年代初民工潮涌現,他深入車站、工地采訪,寫了報告文學《年年歲歲民工潮》;三峽移民工作啟動,他利用在萬縣開醫學專業會之機采訪了當地黨政干部和移民,寫出了《百萬移民從頭越》;1998年抗洪救災搶險,他利用雙休日自費到九江災區采訪,寫了《筑起災后防御的大堤》;出國熱時,他寫了《歸雁聲聲》歌頌了海外赤子報國感恩的真情;2010年江西鷹潭發生了特大洪水,他和文學工作者一起深入災區,合作寫出了《千年一遇》。近年來,蔣澤先奉獻出了一批批貼近群眾、充滿悲憫情懷、為百姓代言的報告文學佳作,他一直把人民性當作其作品價值的最重要考量。2005年出版的《中國農民生死報告》,反映疾病下的農民生存困境,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第一時間,他走遍了18個災區,寫出了35萬字反映地震災區人民生存狀態的報告文學《蔚藍色的過渡》;對口援建開始,他再次深入災區,翻越了4900米的大雪山,到海拔高、條件苦、氣候惡劣的小金縣采訪了7天,隨后又去了映秀、彭州、安縣、都江堰等地,背著一袋子資料,創作了反映讓災民安居樂業的全國援建紀實的、長達45萬字的報告文學《中國大援建》。這些作品,都以人民幸福為最高福祉,以百姓疾苦為中心主題,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手執手術刀為百姓治病,一手提筆為時代謳歌。年近七旬的蔣澤先依舊奮斗在文學創作第一線,他愿意繼續行走在祖國大地上,全力去記錄、謳歌這個時代的閃光點,為人民的幸福而奮筆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