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在中國廣電協會第九屆全國十佳電視制片表彰大會上表示,“一劇一星”(一部電視劇在一個上星頻道播出)優于“一劇四星”(一部電視劇在四個上星頻道播出),是資源的合理利用,值得提倡。
對此,觀眾在叫好,影視公司和衛視卻在擔憂:一是“三十幾家衛視同時播三十幾部戲,那情景想想都嚇人,很難再有人下工夫做好戲了”;二是制片方只把一部劇賣給一家衛視,風險自會增大;三是現在好劇每集投資約在200萬元以上,很多衛視實力不夠,無力做到“一劇一星”。但在我看來,“一劇一星”是個好倡議,有誠意的衛視不妨一試。
“一劇一星”可繁榮熒屏,讓觀眾多些選擇。如今的“一劇N星”,多頻道同播某部電視劇,尤其是熱門大劇,造成“N臺一劇”,觀眾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如今在大城市的年輕人中,有個“不看電視族”,就是因他們難以繼續忍受電視節目的同質化。如果不對“N臺一劇”現象加以遏制,一旦更多觀眾產生審美疲勞,投下否定票,電視劇市場泡沫可能會破裂。很多家衛視同播一部電視劇,難道就不嚇人嗎?最正常的看電視狀態,是每個頻道播不一樣的電視劇。
“一劇一星”也可遏制衛視不擇手段的競爭。在這個“劇時代”,一部電視劇的收視率,足可帶動整個頻道的收視排位;除衛視自制劇和獨播劇外,幾乎所有電視劇實行的是“一劇多星”、“一雞多吃”的播出模式,為了血拼收視而混戰、惡斗便在所難免。要么搞惡性搶播,掐片頭、砍片尾、刪劇情,要么隨意更改劇名,前傳后傳隨便加,讓七不粘八不挨的電視劇傍起了熱播?。灰丛趧⊥馔诳招乃贾圃煸掝},爆炒編劇演員隱私……如此惡性競爭,攪亂了正常的電視劇播出秩序。如果實行“一劇一星”,則可避免這一亂象。一些經濟實力不強的衛視,恐怕再也不會在你爭我搶的跟風潮中,像下賭注一般搶購某部電視劇了。
“一劇一星”還可使更多劇“見光”,緩解電視劇積壓局面。據報道,去年我國約有1.7萬集電視劇生產,但每年電視臺播出集數約6000-8000集,其中黃金時段播出的大概只有3000集,熱門劇只有600集左右,八成以上電視劇無法走向市場,投資打了“水漂”,造成影視劇企業盈利少虧損重。如果實行“一劇一星”,大家不再一窩蜂地搶一部電視劇,將有效緩解這種局面,一些消遣指數不高、題材不熱、導演和演員不火但確實堪稱優良的好劇,就有生存轉機。
此外,“一劇一星”還能抑制演員高片酬。據透露,在“一劇多星”的購劇模式下,制片方一旦和名演員簽訂合同,即使戲還沒開拍,就已有電視臺買下版權,制作方就收回了成本;而播出又是多家衛視同播,再加上網絡版權,因此演員一開始就有一種可以漫天要價的心理預期。哪怕最終拍成的是爛片,演員同樣可得高片酬,可被幾家電視臺“過度消費”。而實行“一劇一星”,演員漫天要價的心理預期就會減弱,因為一“雞”再也不能多“吃”了。
至于“一劇一星”的弊端,是杞人之憂。只要電視劇是通過買賣自由交易,而不是行政攤派,就不用擔心很難再有人下工夫做好戲;把一部劇賣給一家衛視,制作方風險增大也是好事,我國電視劇投資本來就虛火很旺,良莠不齊,“一劇一星”正好可優勝劣汰,使這塊市場趨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