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鸕鶿捕魚(組照)
說起漁夫捕魚,人們就馬上會聯想起在湖光山色之中,一艘艘穿梭來往的漁舟點綴其間,頭戴斗笠或草帽的漁翁立于船頭,手提絲網揮手撒去,但見銀光一閃,網面散開后,就似碧空飄散的朵朵降落傘花。
而說到鸕鶿捕魚,很多人總認為這是只有在江南水鄉才能欣賞到的美景。其實,在洞庭湖、汩羅江、黃蓋湖就能一睹漁夫與鸕鶿捕魚的佳景。生活在這片湖區的漁民們自古習慣使用鸕鶿捕魚,在黃蓋湖鎮就有一支專業鸕鶿捕魚隊伍。他們個體捕魚,但漁業整體為一支專業隊伍。如今隨著現代漁業的發展,這種傳統捕魚業將會漸漸被淘汰。再過多年洞庭湖的港灣湖岔的水面上有可能就看不到鸕鶿捕魚人的身影了。
捕魚開始時,隨著一位中年領隊漁夫口中發出的一聲哨響,三十多條載著鸕鶿的漁船便從小港出發了,帶著斗笠或草帽的中年漢子、老年漁夫們搖擺著一葉小舟,他們的船舷兩邊上立著十多只鸕鶿昂首向天,一只只漁舟排列有序尾隨而行,這支鸕鶿捕魚隊來自臨湘黃蓋湖鎮橫河堤養殖場,三十多人的隊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三十多條漁舟日出結隊出港捕魚,日落魚兒滿艙相伴而歸。
時令晚秋,大水退落,小港水道僅兩三米寬,這一隊漁舟穿行在狹窄湖岔的水面中,半個小時過后,便進入了浩浩淼淼的大湖——黃蓋湖。
天高云淡,金秋送爽,清風微拂,偌大湖面上,只見漁舟點點飄飄而過,駕一葉漁舟的漁夫們便開始了勞作。他們用竹竿將鸕鶿驅趕下水,鸕鶿們靈巧地騰空躍起,一會兒紛紛鉆入水中,如魚雷一般游貫其中,搜尋著湖水下的魚兒。每當潛水鸕鶿浮出水面,口中定會含著各種大小魚兒,向漁舟游來,殷殷獻上。于是把漁夫們忙得不亦樂乎。其中尚未捕獲到魚的鄰近鸕鶿,有時趁機便猛地撲將過去,強爭其它鸕鶿口中之食,于是三兩鸕鶿混戰在湖面上,只見湖面翻波逐浪,泛起漣漪一圈圈的,觀賞這鸕鶿們追逐嬉戲的場景,十分有趣。
鸕鶿,江南的土話喜好叫其“魚鷹”,動作如其名,捕魚之時如老鷹一般矯捷敏銳。它們時兒潛入水中,時兒露出水面,方才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湖面頓時便被數十只鸕鶿攪得沸沸揚揚。待捕到魚后,先貯藏在喉囊中,漁夫只伸出竹竿,鸕鶿便跳躍其上,竹竿再那么往漁舟上一搭,便又上來了。漁夫的動作輕車熟路,鸕鶿的跳躍更是平步青云。
鸕鶿的頸部綁著麻環,防止它們吃掉捕到的魚。待鸕鶿抖落毛上的水珠,漁夫用手抓住喉囊,那么一拿捏,囊內的魚便逐條轉個方向,順著魚鰭的方向把魚擠出來。每每我看到這里,總是感到莫名的興奮,看到船艙中逐漸堆積起來的大大小小的群魚時,我就會吧唧下自己的嘴巴,仿佛喝到了美味的魚湯。
一整天在湖上攝鸕鶿漁夫捕魚之景,累了,便仰臥在一葉漁舟艙板上微神聽浪,或仰望著藍天麗日觀云飄飛,心情爽朗,悠然自得!不經意間,天色將暗,黃昏來臨,在夕霞的歸途中不舍離去,把魂兒也丟在這湖中央了。因為,這個時候最好的去處還是在這偌大的湖面上,那四五十條滿載而歸的漁舟,在晚霞的暉映下,又一排排成行或成雙地從遠處湖面劃了過來,燦燦金黃的湖面上泛起了陣陣的波光,這又是另一番壯麗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