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展出的首都博物館和北京電視臺《天下收藏》欄目組聯合舉辦的“‘假’如這樣——真假藏品對比展”遭遇“中槍”,“錯砸真文物”的質疑引發文博界、收藏界及社會廣泛熱議。真品和贗品同場PK,“贗品”是否已“驗明正身”?當贗品現身,砸!還是不砸?這些頗具爭執的話題無疑值得討論。
對雅事動粗“何必呢”?
據報道,此事件一出,8月21日,北京市文物局就立即組織4位專家對在首都博物館展出的30余件“贗品”進行了鑒定,最終得出一致結論:所有被砸“文物”都是假的。參與此次鑒定的專家之一、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首都博物館研究館員王春城表示,所有展品都是經過認真鑒定的,不可能拿有爭議的東西來做展覽,展覽的初衷是普及文物知識,提高收藏愛好者的收藏鑒賞水平。
對于這樣的展出目的誰都不會提出疑問,業界持不同意見的關鍵在于贗品到底該不該被砸掉。“我一向不同意這樣的做法。”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李知宴如是說。在他看來,贗品也是藝術品,而且隨著時代的演進還會體現出自身的價值,“就算當做對比資料同樣是很好的教材,何必要砸它呢”?
此外,他指出,任何專家都不是神仙,不能確保對每件器物都能做出準確判斷,況且很多藏品的鑒定過程需要多次反復研究才能確定,不同人在得出的鑒定結果上存在爭議也是十分正常的。所以,對待贗品應該慎之又慎,簡單地一砸了事,不能不說是一種草率之舉。如果錯把真品當“贗品”砸了,還可能會涉及毀壞文物的嫌疑,造成國家文化遺產的損失。
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手段來對待高雅的文物鑒定,也是一些人的觀點。一位古玩商說,鑒賞把玩文物由來已久,同好聚在一起,憑借各自的眼力、學識互相切磋,“吃仙丹”的自然樂呵,“交學費”的難免沮喪,這其中更是成就了諸多佳話軼聞,是件體現心情和悟性的雅事。僅僅用砸這一破壞性的方法解決問題,只能說是糟蹋了這門學問、誤會了這種嗜好。
萬一砸錯了怎么辦?
此次事件中,一位文物鑒賞家兼藏家稱,自己一件被砸的元青花瓷器是真品,并強調“花58萬元收的”,“會去牛津大學做鑒定”,尤其是那句“一錘子給砸了,誰不心疼啊”,更是讓很多人在感到惋惜之余,不禁發問:萬一真砸錯了,那該怎么辦?維權、打官司,勝算又有多大?
據了解,《天下收藏》欄目組和每位參與節目的收藏人士都簽訂了“生死狀”,藏品一旦被認定為贗品,則同意現場砸毀。那么,這份“生死狀”具備怎樣的法律效應?對此,記者咨詢了北京市岳成律師事務所律師翟格民。他認為,如果砸錯,收藏者可以要求賠償損失,但鑒定有難度。“如果被砸毀的藏品確屬贗品,即使收藏者后悔、心疼也于事無補,因為已經簽署了同意砸毀贗品的協議,則不能對砸贗品的行為提出異議。但如果被砸的藏品不是所謂的‘贗品’,而是的的確確的真品,則藏品持有人完全可以要求欄目組或者是電視臺賠償損失。”
翟格民解釋說,《天下收藏》欄目組要砸的是贗品,如果錯砸真品,則屬于明顯的違約行為,應該承擔違約責任,并承擔因其違約行為給藏品持有人造成的損失。當然,藏品持有人如果要求賠償,則必須能夠證明被砸的藝術品是真品而不是贗品。如果訴訟,還需要進行司法鑒定。不過,藝術品鑒定存在一定難度,如果最終不能鑒定被砸藏品究竟是否為真品,則藏品持有人將很難維權。
法律界人士進一步指出,砸贗品并非凈化藝術品市場的良策。《天下收藏》節目之所以要將其認定為“贗品”的藏品現場砸毀,除了借此吸引觀眾眼球的原因之外,當然還包含消除贗品、打擊贗品、凈化藝術品市場的希冀。藝術品收藏市場的魚龍混雜,使得不少藏友上當受騙甚至傾家蕩產,該欄目組希望通過節目驚醒一些盲目收藏的人士,不乏良苦用心。但是,冒著錯砸真品的危險而追求凈化市場,只能是南轅北轍。有利益驅動,造假是不可能停止的。真正要凈化藝術品市場,需要的是制度的規范、法律的防范,如建立完善的藝術品鑒定制度、交易制度等。
誰來鑒定“鑒寶專家”?
其實,關于文物鑒定話語權和公信力的問題,可謂老生常談。收藏市場的興盛,使有著豐富學養和實踐經驗的博物館專家成為了香餑餑,但功利色彩催生出的負面消息也隨之而來。忙走穴、有償鑒定、看人情關系,“Hold”不住職業道德底線的專家,令很多藏友深惡痛絕。近來不斷涌現的“漢代玉凳”、“金縷玉衣”、“永樂青花暖水瓶”,更令“誰來鑒定專家”的呼聲日漸高漲。
怎樣的文物鑒定才是科學的、嚴謹的?記者特意向專家請教了一件瓷器上手后的鑒定過程:第一看造型,作為時代產物,每個時代的器物不是孤立的,都擁有特定的人文感受和結構規律,古人注重美食美器的欣賞,而現代生活節奏快,仿品大都沒有復雜的線條,拘謹呆板,缺乏時代氣息和文化底蘊,往往一看到就會覺得很生硬、別扭,比如一把壺,口、頸、流,都有可能學不像;第二看胎體質地,器物所使用的原料不一樣,比如磁州窯的大青土,宋、元、明、清,每個時代都有改變,而仿品很多采用的是現代配方;第三看制作工藝,比如唐代邢窯的器物制作非常嫻熟靈活,在光線照耀下看圈痕,打磨得精細認真,工匠分工也很細,現在不一樣,用機械,就算是手工,都是手沾水抹,礙于急于賺錢的想法,有技術不見得有時間,有時間也不見得有耐心,有時一件仿品一兩天甚至幾個小時就完成了;此外,還要從裝飾、字款等考察,以區分是否為臆造、作假或是別的時代的。
李知宴告訴記者,器物的釉質釉色與制作時的染料、窯火溫度、在窯中的擺放位置都有關系,文物鑒定的功力就在于找出這些毫厘之差。“不管你有多大本事、多少經驗,也要細細看,我從來都主張仔細觀察、慢下結論,在文物鑒定這個工作上不能逞能,很多地方都對,只要有一個地方不像,就要格外小心。”他認為,從事文物鑒定這行,人品最重要,對物不對人,要用心查資料、找證據,馬虎不得,如果看錯了就要及時修正,在科學面前講究實事求是,不能光要面子。
另一方面,民間收藏往往不被重視,藏品匆匆被“斃”掉的現象比比皆是。記者有位來自貴州的藏家朋友,一次他去找北大的一位教授鑒定,有兩件瓷器,其中一件瓷碗還上過一檔鑒寶類節目,當時估價1000多萬元,但這次鑒定,專家手都沒上,看了一下就說是假的,并告訴他:“現在很難撿漏的,我都撿不著,你怎么可能撿到?!”某些專家的不負責任,極大地傷害了民間收藏愛好者的感情和民間收藏活動的熱情,這種局面的形成自然與我國尚未建立切實可行的文物鑒定資格管理制度不無關系——誰具備文物鑒定的資格,誰又能夠對文物鑒定活動、人員進行監督,而這也導致文物收藏市場中造假販假的現狀愈演愈烈。
砸,是收視率的保證?
“要問我為什么采取如此極端的方式對待贗品,簡言之,就是恨啊!恨那些造假、販假者,同情進而警醒那些上當受騙的藏友們。”接受采訪時王剛曾經這樣回答記者的提問,代表了不少“打眼”者的心聲,相信這也是《天下收藏》欄目設置砸寶環節最原始的動議。
該欄目自2007年初開辦以來,憑借“去偽存真”的收藏理念,通過專家、觀眾、持寶人三方辨寶、辯寶、估寶,贏得了不少業內外人士的關注,尤其是獨一無二的砸寶環節功不可沒,加上主持人出其不意的揮錘和幽默風趣的表達,絕對是其區別于同類題材節目的殺手锏。最近,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舉行民間寶物征集暨免費鑒定活動時許下承諾:藏品入圍將有機會參與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拍賣會或選擇登上《天下收藏》欄目的舞臺。可見,該欄目的品牌效應和社會影響力。《天下收藏》欄目制片人韓勇近期也一再表示,一些反對的聲音不會影響該欄目改變揮錘的方式,對于贗品以后還會繼續砸下去。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建珍參加過幾次《天下收藏》欄目的策劃會。她說,砸寶是擔任該節目總策劃的王剛頗為引以為豪的一個環節。可以說,這個環節很大程度上是圍繞節目收視率而設計的,同時也在節目開播的幾年中為了不斷提高收視狀況而一改再改。據了解,2007年的模式是將3件“寶貝”的砸寶環節都放在節目最后,這樣一來節目的總收視是不低,但是另一種按分鐘計算的收視率則明顯不平均。“觀眾最大的興奮點無非是‘到底砸不砸’,而由于這個興奮點過于集中,前面的節目也就變得可有可無,甚至有人會到節目最后再撥回來。因此,欄目組又將3件‘寶貝’的砸寶環節分別進行,以期達到更好的收視效果。”她說。
應該說,砸寶環節很好地契合了觀眾的心理,即便是沒有收藏愛好的觀眾,都能夠被這個懸念所吸引,但如果沒有很好地鋪墊,再好的收視率也不會長久。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觀眾并不是專家,能夠對每一件藏品都評說得頭頭是道,他們更加需要的是對參加節目的“寶貝”增加歷史背景以及相關知識的了解。針對觀眾這樣的想法,張建珍在策劃會上提出,《天下收藏》欄目組更應該強調的不是砸掉假的,而是關于真與假的對比,給觀眾詳細講解它們之間的差別在哪里,甚至可以在砸寶之前增加一個營救環節,讓持寶人與專家、觀眾互動,通過競答等形式,留住自己的“寶貝”。
如何兼顧知識性與娛樂性?
有人直言,一柄砸寶錘砸出的是鑒寶節目的娛樂價值,其帶來的視覺沖擊和心理震撼令很多觀眾欲罷不能。近年來,社會不斷提高對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有關文物鑒賞等內容的節目日益增多。隨著該類節目數量的增長和競爭的加劇,一些節目為了追求收視率,難免出現一些片面夸大文物經濟價值、渲染一夜暴富畸形心理的不良傾向。今年7月,國家廣電總局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文,就日益增多的文物鑒賞類節目提出了新要求,限制文物估價類節目,禁止在節目現場進行文物交易。
文博界專家指出,對于普通百姓而言,他們沒有那么多的錢搞投資收藏,對文物鑒別也是外行。因此喜歡看這些文物鑒賞類的節目,首先是圖個樂子,像《天下收藏》就很對他們的胃口。該不該砸寶這個問題,肯定是見仁見智,從持寶人方面來說,珍藏多年甚至家傳幾代的“寶貝”被砸,心里當然難以接受;而出于對節目效果的考慮,“寶貝”不砸收視率就要下滑,也無可厚非。但觀眾們最終還是想通過節目開眼界、長知識。因此,讓觀眾通過觀看節目掌握更多的文物鑒賞知識,讓收藏愛好者減少“打眼”的次數,才是電視節目制作者應該追求的目標。
向國外優秀的同類型節目學習借鑒可謂捷徑。比如被海外多數綜藝制作人認定是鑒寶類節目鼻祖的《古董巡回秀》,最早起源于1979年的英國。這檔節目已經播出了30余年,至今依然很火。每一期節目都會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展開,針對的不僅僅是哪一件寶物,而是展示出這個收藏者包括其整個家族的背景,給觀眾講述人與物之間的傳奇故事。不僅如此,該節目的拍攝也不是放在演播廳里,而是到民間去,在英國那些很有意思的小鎮中進行。對收藏背后的歷史背景、文物知識,甚至是各地的風土人情也進行講述。張建珍說:“收藏者和他的藏品,這樣人與物之間特別是在家族的傳承中一代又一代歷經的故事,令這類節目的紀實風格本身就很有娛樂性。區別于像《中國好聲音》這樣單純的娛樂節目,鑒寶類節目的門檻兒會更高,也有特定的收視人群。因此,更應該圍繞人、人性以及人的趣味來展開,避免將節目僅僅放在鑒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