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剛剛熱播結束的電視劇《愛情公寓3》因臺詞與大量網絡段子雷同而被人詬病。同時,還有不少觀眾詳細地比照了該劇從美國電視劇《老友記》的抄襲之處。一部深受年輕人關注的電視劇,竟然因“原創性”遭質疑而身處縲紲,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反思,沒有了文化的支撐,又何談原創?
客觀地講,如果不談抄襲的問題,《愛情公寓3》相較國產同類節目而言是比較優秀的,其受眾之廣已說明老百姓對好節目的渴望。而抄襲事件之所以引關注,也說明了人們對原創性的日益重視。其實不光這部劇,不少電視上播出的節目如相聲、小品,乃至熱播的綜藝節目都“使用”過網絡段子,或是購買了外國節目版權,原創節目的乏善可陳已成為懸于電視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更有甚者,因為一些電視節目的文化孱弱,很多文化人都表示自己從不看電視。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戲劇、影視從業者也“文人相輕”,如有的話劇導演瞧不上電影導演,電影導演看不起電視劇導演。在北京電影學院里,一直流行一句話,“如果不學攝影,那就去學美術;如果不學美術,那就去學編劇;如果你什么都不會,那就去學導演吧”。不難看出,在一個藝術門類中,也會因為分工不同而相輕,這種劃分無非是以眼前的實用性強弱為依據,而忽略了各項分工背后的文化底蘊。回首古代文人,很多都是藝文類聚,如王維,其作品被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藝術之器與文化之道相輔相成。好在廣大觀眾對電視藝術的文化品位有了自覺的追求,這勢必倒逼唯收視率的制作方開始重視文化和原創。
從全球語境來看,電視藝術作為各藝術門類中年輕的小弟,已經發展到了質變的節點,其飛躍的根本動力就在于文化底蘊的電視化表達。美國2007年至2008年的編劇罷工讓不少人記憶猶新,這批幕后的創意工作者停工三個月,導致了一大批脫口秀、頒獎典禮、電視劇、綜藝節目停播或質量嚴重下滑,連2008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都幾乎流產。然而近年來,美國電視劇已經成為美國“攻城略地”的另一支文化之矛,其制作水準之高已經不讓電影,如《大西洋帝國》中角色吉米的人性復雜程度不亞于哈姆雷特,其劇情的反轉也呼應了經典電影《唐人街》的戲劇性;《謀殺》中的對白和風格仿若海明威的小說影像再現……這些都超越了簡單的抄襲、模仿,而是對文化傳統的電視化繼承和表達。以此為鏡,國內的電視藝術工作者更應自覺地扛起文化傳承的大旗,順應歷史潮流。
《愛情公寓》系列的熱播昭示了“80后”、“90后”的年輕人對新題材、新類型劇的歡迎,然而,年輕觀眾對互聯網的熱衷,以及在網上觀劇、評劇的模式也使得抄襲無處遁形。是時,創作者的誠意和創意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