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腹地,大河之南,是一塊蘊藏著豐富藝術精靈的寶地;生活在這里的藝術團體承得天獨厚之傳統,當勁舞大河之魂,用歌舞反映生活,用藝術點燃生命,用文化啟迪心靈。這正是我們的不懈追求和文化擔當。”談及河南歌舞演藝集團三年來走過的路,董事長周虹充滿激情和信心。
創新機制,激發創造活力
盛夏,演藝集團的小樓掩映在蔥蘢的梧桐樹下。在三層小劇場里,演員們正緊張地排練著節目。
3年來,他們的演出足跡已遍及中國大部分地區和亞、非、歐、美洲的30多個國家。集團“轉企改制”后,每年幾百場演出,使演職員們生活在充實和激情之中。
周虹說:“提高藝術生產力,說到底是激發藝術家的創造力。”
集團首席長笛演奏家董世英,工作27年,歷經河南歌舞團、河南歌舞劇院、河南歌舞演藝集團“三朝”,他說:“以前,端的是‘鐵飯碗’,吃的是財政飯,演出場次少,工資待遇低,很多人工作沒激情,提高藝術生產力無從談起。”
2009年11月,河南歌舞演藝集團在河南省歌舞劇院的基礎上改制組建,成為河南省人數最多、藝術種類最多、規模最大的綜合藝術表演團體。組建之初,集團就著力圍繞提高藝術生產力,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以及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激勵制度等,改革的目標直指最大限度地激發藝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徹底改變按工作年限和職稱高低的收入分配方法,建立與現代演藝活動相銜接的分配制度,根據演員在演出活動中的實際貢獻和作用,設置領銜主演、主演、演員、實習演員等層次,真正突出演員及編創人員在藝術生產中的價值。同時,建立人才引進、培訓、考核、激勵工作機制,形成了完整的人才隊伍建設工作鏈。
3年來,集團引來各類人才153人。這里面,不僅有鋒芒初露的新人,也有聲名顯赫的大師。著名指揮家湯沐海加盟該集團,擔任河南交響樂團藝術總監,給樂團增添了希望和活力。湖北女孩成文文,來這里才一年半時間,現在已是集團民族樂團二胡代理首席演奏員。她說:“最幸福的事就是,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施展空間,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
“過去是我們求人才,現在是人才找上門。因為他們能在這兒找到激情,他們的藝術價值能得到尊重和承認。”周虹說。
自信擔當,打造文化精品
“嵩岳莽莽,大河泱泱,遼闊蒼茫的中原孕育了有著幾千年文明歷史的煌煌華夏,赫赫神州。浩浩日月,悠悠風雨,結晶了中華兒女熾熱的情感,沉淀出中原大地獨特而又厚重的風土人情和民間習俗,幻化出粗獷豪放、純樸美妙而又情深悠長的鄉音鄉韻。”大型樂舞劇《風·情·河之南》,呈現的就是這樣一幅生動獨特的中原風情畫卷。此劇在河南、上海、武漢、香港等地展演時,反響強烈。
25歲的舞蹈演員趙瑞談起那次在香港的演出,興致很高:“作為一個地道的河南人,我很享受演繹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文化自信和藝術激情喚起了觀眾的文化認同,節目以質量征服了距離,現場觀眾爆滿,氣氛熱烈。”
演藝集團總經理張振中說:“創造精品佳作,讓傳統的中原民歌、民舞、民風、民情在新時代展現新的光華和魅力,擴大中原文化在省外、國外的影響力,是我們的企盼和夢想,更是我們的責任和擔當。這是文化自信,也是立團之本。”
3年來,演藝集團以中原經濟區的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為己任,著力創作具有中原風貌、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精品力作迭出:大型情景交響音樂劇《木蘭詩篇》,已經成為走向世界的詩篇,在多個國家演出;木偶劇《牡丹仙子》在“第十一屆國際木偶大賽”上一舉奪魁,獲得最高獎金火花獎;《豫風豫韻》在國家大劇院上演,讓河南音樂首次整體呈現給國內外觀眾。
大型舞劇《太極傳奇》正在排練中。該劇通過表達太極拳精神要義,向世界人民詮釋“和諧、和平”的中國理念,力求成為融中華文化、展民族精神、匯大河風情、立河南品牌的精品力作,成為展示中華文化,宣傳崛起中原、和諧中國的一個窗口。
文化精品使河南歌舞演藝集團的“底氣”越來越足。“我們不僅可以為觀眾呈現傳統的、具有河南特色的藝術形式,還可以與世界頂尖藝術家、藝術團體進行合作。”交響樂團的國家一級指揮張躍自豪地說。
“雙益”并重,拓展發展空間
6月底,河南歌舞演藝集團今年第150場“舞臺藝術送農民”活動剛剛結束。3年來,他們的公益演出已達440場。
集團藝術推廣中心主任鄭東輝說:“‘舞臺藝術送農民’活動的節目,都是精品節目,演員隊伍也都由國家一級、二級演員帶領,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把藝術送到老百姓家門口,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
河南歌舞演藝集團成立3年來,不斷開拓商業演出市場的同時,始終不忘一個文藝集團的社會責任,用商演收入補貼公益演出,公益演出越來越多:“舞臺藝術送農民”活動,演出場次逐年增加;“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演出活動從不間斷;交響樂團、民族樂團走向基層、面向群眾,使更多的百姓接觸、享受高雅藝術——一臺臺各種類型的精湛演出,滿足著不同觀眾的文化需求。
公益演出積累了人氣,收獲了美譽;商業演出增加了收益,贏得了市場。“雙益”并重大大拓展了集團生存發展空間。現在,集團各類公益演出每年有一兩百場次。3年來,他們商業演出的場次從每年幾十場猛增到100多場,集團演出收入從2009年的960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1400萬元,今年前5個月已經達到780萬元。
“轉制不能轉變服務方向,否則,就是死路一條。”河南歌舞演藝集團黨委副書記趙麗說,“要效益、做公益是集團發展的兩大目的。作為企業,必須看重經濟效益;作為文藝團體,必須把社會責任擺在第一位。這樣,我們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