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鸰以男性視角寫軍旅情感劇
電視劇《成長》劇照
《成長》是編劇王海鸰第一次從男性的視角出發創作電視劇。此前無論是《牽手》《中國式離婚》,還是《大校的女兒》《新結婚時代》,王海鸰的作品不論主題、情節、人物有多么大的不同,但切入點一定都是女性視角。這次選擇以滿懷豪情而又深情款款的方式來展現一位男性飛行員的成長史,王海鸰可謂費盡心思。
“我的兒子幫助我洞悉了一個男孩成長為男人的全過程。為《成長》創作做準備時,我翻出厚厚的幾大本日記,重溫關于兒子的點點滴滴,這也成為我的靈感源泉。”王海鸰說,“《成長》的男主人公彭飛,我從18歲一直寫到40歲,我將他對理想的追求、對使命的守護、對親情的珍惜、對愛情的追求,都濃縮于飛行員這份崇高而偉大的工作之中,希望能以細膩的視角為中國軍人的心靈打開一扇天窗,讓更多人感知飛行員在面對那些不為人知的矛盾與選擇時,所呈現出的泛著榮光的隱忍與堅守。”
被譽為“中國婚戀第一寫手”的王海鸰,認為《成長》是自己的突破之作,“我以前的作品關注的大都是都市生活的橫截面,比如《牽手》關注第三者、《新結婚時代》寫鳳凰男、《中國式離婚》聚焦夫妻信任……而《成長》卻要復雜得多,它寫的是一個男人的成長過程,其中涉及到家庭教育觀念、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婆媳糾紛、夫妻矛盾、家庭與事業的取舍等諸多問題。”
為了更深層次地了解飛行員的生活,王海鸰深入某航空兵師體驗生活長達兩個月,在她看來,軍人的婚姻與普通人的婚姻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面臨著一種身不由己的“危險”。“軍人的家庭時時刻刻都在經歷著生與死的考驗,因此他們的愛情中包含了更多的尊重與理解。以《成長》中的飛行員為例,他們的婚姻必須要面對很多最現實的問題:由于工作性質使然,飛行員都生活在十分偏遠的地區,他們妻子的工作怎么辦?他們孩子的教育怎么辦?他們父母的養老怎么辦?這些在都市人看來并不難解決的問題,卻是飛行員最現實的困擾。”王海鸰說,“所以與普通人相比,在軍人的婚姻中,一些瑣碎的生活矛盾其實更容易解決,而那些個人無法掌控的困難,往往才是最讓夫妻揪心的事情。”
在體驗生活的日子里,王海鸰住空勤樓、吃空勤灶,與飛行員同訓練、同執行任務,轉戰武漢、北京、成都、拉薩,她說在創作《成長》的過程中,自己也收獲了一次成長。“我本打算只寫飛行員的家庭生活,但到了軍營之后,所有戰士都在跟我講空軍飛行預備學校的事。我這才知道,如果不寫飛行預校,那么我筆下飛行員的成長過程就是不完整的。”王海鸰回憶道,“但這對于我而言是個極大的挑戰。作為一個年近六旬的女性作家,我能否駕馭男性軍人的成長題材?這個疑問始終在困擾著我。然而兩個月的實地體驗,讓我在動筆寫作的時候,產生了一種‘有如神助’的感覺——一位年輕男性軍人的所思所想,不斷在我的腦海中回蕩,彭飛這個人物漸漸飽滿、成型。”
普通人心目中的飛行員,往往都是很酷、很浪漫的帥哥,但與飛行員有過深入接觸的王海鸰深深知道,他們真實的生活遠比這艱辛。“酷和浪漫只是表象而已,飛行員背后的辛酸與付出常常會被人們忽視。如果看完電視劇《成長》,觀眾能意識到飛行員的生活原來不止酷和浪漫那么簡單,我想我創作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王海鸰表示。
與《中國式離婚》《新結婚時代》式的都市情感劇相比,創作《成長》這樣的軍旅情感劇無疑會遇到更多的禁區。在王海鸰看來,任何電視劇的創作都存在禁區,關鍵要看創作者如何找到化解的方法。“電視劇的創作就是一個不斷妥協,同時頑強地表現自我的過程。在妥協和堅持之間找到一個精準的‘度’,是一位優秀編劇必須具備的能力。”王海鸰說。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