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意識·演員標準·專業技巧
——軍旅聲樂教學的心得
我是一位歌唱演員,具有濃重的“舞臺情結”。盡管我到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任教已17年了,且從1978年開始就在中央音樂學院聲歌系任客座教師,但我仍將自己定位為一位歌手。在軍藝教書的17年中,我也沒有離開舞臺。正是這種“舞臺情結”,支撐我的聲樂教學,它使我總想將自己50年來在舞臺上獲得的一些經驗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知道在舞臺上該怎樣唱歌。我也曾撰寫過諸如《我是怎樣唱高音的》等聲樂論文,但我的教學卻從不拘泥于理論,而將舞臺表演效果作為檢驗教學成敗的唯一標準。多年來,我一直恪守這樣一個原則,同時我也是這樣要求我的教學團隊的。正因為如此,我們軍藝畢業的學生在舞臺上表現突出,不僅有“專業范兒”,而且還具有一個歌唱演員所應有的舞臺意識。舞臺意識、演員標準、專業技巧,正是我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軍藝音樂系的教學理念。這也可以說是我們軍藝聲樂教學的特色之所在。
舞臺就是演員的生存空間,實施聲樂課堂教學的最終手段是在舞臺上,而不僅限于8平米的琴房。歌唱發聲技巧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使學生知道如何處理歌曲,如何和鋼琴或樂隊合作,如何在舞臺上完美詮釋一首歌曲似乎更為重要。培養學員的舞臺意識是多方面的。這首先是幫助學生建立敢上舞臺的信心,并具有良好的表演心理環境,甚至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歌唱沖動,而不是讓學生帶著方法和技巧的負擔上舞臺。其次是要培養學生適應舞臺的能力,讓學生能應對各種不同的舞臺環境。再就是培養學生駕馭舞臺的技巧,讓學生知道如何和伴奏交流,和觀眾交流,和其他演員合作,如何使演出更為圓滿,如何揚長避短,不出紕漏。長期以來,我們的聲樂教學正是以培養學員的舞臺表演意識為中心的,故培養出的學生大多具有較強的舞臺適應性,并在一些重要比賽和演出中脫穎而出。
聲樂教學的目的無疑是培養“能唱”且“會唱”的聲樂演員。因此,我的教學一直是以演員標準為標準的。因此,一個教員一開始就要給學生提供一個舞臺,將學生置于舞臺的中央,并使學生感覺到自己就是一個演員,進而使他們能自覺地用演員標準來要求自己。當然,這個“舞臺”可能就是一間8平方米的琴房。我有許多學生,其聲樂條件不同,其程度深淺不一,其舞臺表演經驗更是千差萬別,但我一律將其看成演員,把他們當作演員來打磨,而不是當作聲樂學生按部就班地實施教學。那么,演員標準是什么呢?我以為,一個聲樂演員不僅要具有好的聲音、精湛的發聲技巧,而且還要有良好的素質。這首先就在于要會選歌曲、會唱歌曲,能慧眼識珠,選擇適合自己演唱的歌曲,并知道如何才能唱出一首歌曲的亮點,如何解決一首歌曲中的難點,尤其是要知道如何掩蓋自己的弱點??傊?,對于一個歌手而言,“會唱”比“技巧”更重要。其次是要有良好的舞臺表演技巧,起碼要知道在舞臺上眼睛往哪兒看,手往哪兒放,能根據歌曲的思想情感,配合相應的形體動作,進而真正達到“能唱善演”。用打造演員的標準進行教學,甚至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選擇發型、發飾、怎樣選擇演出服,怎樣選擇皮鞋,等等。我和我的團隊就一直是以打造聲樂演員的標準來實施聲樂教學的。事實表明,這種教學理念或模式大大縮短了一個聲樂人才的成長周期。
專業技巧對于一個歌唱演員而言,無疑也至關重要。專業技巧的訓練也是聲樂教學的關鍵和根本。我的聲樂教學也十分注重技巧訓練,且效果很好。但技巧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歌唱的專業技巧還必須在歌唱中獲得,在舞臺上獲得,將技巧訓練寓于相應的歌曲演唱之中。我的做法是將“高位置、深呼吸、巧協調”等技術理念貫穿在曲目演唱中,讓學生能從“理性感知”到“直覺把握”,將歌唱的技術和理念潛移默化地體現在舞臺表演之中。任何技巧也都不是孤立的,都與特定的聲樂藝術形式相聯系。因此,許多歌唱的技巧必須與具體的曲目和表演相結合,才能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才能顯現其魅力。任何技巧更不是萬能的,一些技巧對于一些學生是適合的,但對另一些學生則不適合。因此,技巧訓練還必須因材施教。歌唱技巧的訓練還必須打破門戶之見,體現出兼容性,不要輕易地否定某種唱法或技巧訓練法,也不要對一種技巧生搬硬套,頂禮膜拜。長期以來,我是這樣做的,我們音樂系的全體聲樂教員也是這樣做的。
舞臺意識是指導聲樂教學的宗旨,演員標準是確立聲樂教學內容與形式的原則,專業技巧訓練則是聲樂教學的基礎。舞臺意識、演員標準、專業技巧可謂打造聲樂表演人才的三要素。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軍旅聲樂教學特色”。我們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一手伸向西洋,一手伸向中國民族民間,全身心投入“為兵服務”的懷抱,為鞏固和提高軍隊戰斗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