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我眼睛看不見、思維還在動的那一天,我才會放下手中的繡針,停止我的藝術創作。”在50集系列紀錄片《留住手藝》北京首映式現場,來自蘇州的朱壽珍為北京的觀眾展示了蘇繡技藝。看看她的人物肖像作品,就連發絲、皺紋都清楚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所用的繡針之細小等同于普通意義上的繡花針的四分之一,令人驚嘆。這樣一件考驗耐力和眼力的活計,朱壽珍已經做了30多年了,她還將繼續做下去。據上海龍鳳旗袍的傳承人徐永良說,“僅僅是一件旗袍上面的盤扣,簡單的要花兩天的功夫,復雜的一個月都做不完,可想而知做一件龍鳳旗袍的不易。”不辭辛苦來到現場的還有南京、佛山、北京、禹州的四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其實,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里,每一個項目的背后都有這樣的一份堅守。
由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制作的紀錄片《留住手藝》將從7月23日開始,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為觀眾講述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故事。據記者了解,攝制組拍攝采訪歷時10個月時間,走過18個省市自治區,60多個市、縣,行程40多萬公里,采訪拍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達100多人。
入選《留住手藝》拍攝的項目都經過了節目組的精心選擇和認真研討,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的傳統手工技藝類為主。據介紹,它們包括瀕臨失傳而又得到重新恢復的項目,如廣東順德的香云紗染整工藝,上世紀50年代中期便在當地消失,1979年,由當地老手藝人梁珠重新恢復香云紗的傳統工藝;在溫州樂清有著千年歷史的藍夾纈傳統印染技術,在上世紀70年代一度失傳,傳承人薛勛郎經過多年尋覓研究,終于在1998年將這項傳統工藝復活。《留住手藝》節目還記錄了一批特別具有歷史文化含量、并且在世界非遺保護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項目,如代表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高度的中國古琴藝術、代表了中國古代織錦工藝最高水準的南京云錦制作;此外還有頗具地域特色和民俗特點的項目,比如代表了廣東醒獅文化的佛山獅頭扎作技藝,展示出宮廷用品制作水準的北京金漆鑲嵌技藝,體現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貴州銅仁龍舟制作技藝等。佛山獅頭扎作技藝傳承人黎偉也來到了首映式現場,他說,今年是他扎獅頭的第50個年頭,“我已經記不起來自己一共扎過多少獅頭了,但最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徐克導演的第三部黃飛鴻電影《獅王爭霸》用的就是我們黎家獅。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時候,天安門前表演隊伍用的也是我們黎家獅。”每次說到這些,黎偉總會露出自豪的表情,正是有了這些傳承人對技藝的熱愛,才有了珍貴手藝的代代傳承。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總監楊剛毅表示,《留住手藝》希望通過忠實的記錄,讓海內外的觀眾在了解傳統手藝、關注技藝傳承人的同時,也能產生這樣的感慨:這些曾經深刻影響了我們民族精神和日常生活的傳統手藝,該如何在當代社會找到應有的生存空間?我們又該如何讓這些鮮明的文化符號長久地傳承下去,從而使中華文化的脈絡永久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