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現代性發展:“一句話,本不能丟!”——專訪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常務副會長、南戲研究專家俞為民
必須創作出劇情豐富曲折、故事性強的劇本,以故事為主,將昆曲所具有的優美唱腔與精美的表演程式和迭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交融在一起,昆曲才能得以持續發展。
青春版《牡丹亭》在青年學生中引發了昆曲熱
讓傳統劇目所表現的內容和今天的觀眾審美趣味產生共鳴與對接,這是昆曲現代性發展的主要問題。
對于昆曲的繼承與發展,目前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昆曲只能也只需繼承,不需要創新與發展,保持昆曲的“原汁原味”即可。也有人則主張在繼承的基礎上,對昆曲加以創新,以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情趣。隨著昆曲走向更為廣闊的國際化舞臺,在日前于蘇州召開的第六屆昆曲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兩種意見的論爭變得更為激烈。近日記者就該話題采訪了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常務副會長、南戲研究專家俞為民。他表示,昆曲發展離不開創新,但創新并不代表舍棄昆曲的本質,“一句話,本不能丟!”
記者:昆曲作為一門傳統藝術,其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內容與形式的雙重創新,而就內容創新方面來說,其中的關鍵是什么?
俞為民:昆曲內容上的創新,主要應落實在昆曲劇目的建設上,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為今天的觀眾所喜聞樂見的昆曲劇本,這是延續昆曲舞臺生命力的關鍵。作為中國傳統戲曲的一種的昆曲,其本義應是演故事,如果僅僅依靠“唱、念、做、打”等表演技巧來延續昆曲的舞臺生命,則恐怕是緣木求魚,難以達到。重舞臺,輕劇本,舞臺上只有演員的唱、念、做、打,而故事與人物只是這些表演技巧的載體,這樣的表演,只能吸引一小部分老觀眾,而不能吸引大眾。如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雖被一些曲律家指斥為違腔迕律,非場上之曲,但《牡丹亭》卻能在昆曲舞臺上久演不衰,而像沈璟自稱是依腔合律、專為登場而作的劇作,卻多如曇花一現。
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大多是對昆曲接觸不多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他們雖然在剛接觸昆曲時能夠對其優美的唱腔與表演程式產生好奇心,但因為缺乏這方面的素養,這種好奇心必然難以持久,因此,必須創作出劇情豐富曲折、故事性強的劇本,以故事為主,將昆曲所具有的優美唱腔與精美的表演程式和迭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交融在一起,從而能使他們對昆曲的好奇心得以持久,昆曲才能得以持續發展。因此,劇本創作是昆曲現代性發展的重要方面。
記者:既然昆曲的現代性發展中劇本創作是重要一環,那么時下在昆曲劇目建設方面都有哪些可行的手段,又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俞為民:昆曲劇目建設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傳統劇目的整理改編,在原有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中,融入現代性因素;一是新創劇目,包括新編歷史劇與新編現代戲。
由于昆曲在表現形式上重抒情寫意,節奏舒緩,適合表現歷史題材,故傳統劇目仍是昆曲劇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待昆曲的傳統劇目,我們既不能一條腿走路,光演“老戲”,但也不能完全否定昆曲傳統劇目的現實意義。有人以為創新和融入現代性因素,就必須新創現代劇目,表現現代生活,傳統劇目只能是繼承,而不是創新。其實昆曲的現代性發展雖然在題材內容上要與時俱進,表現新時代的社會現實,但不能以時間概念上的新與舊、古與今來衡量一部劇作的價值與意義。關鍵是怎樣才能讓傳統劇目所表現的內容和今天的觀眾審美趣味產生共鳴與對接,這是昆曲現代性發展的主要問題。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