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思想內涵和價值意義的純娛樂節目已日漸式微,《幸福晚點名》《時刻準備著》《越跳越美麗》的停播,《我愛記歌詞》《挑戰麥克風》等欄目的頹勢,都是很好的例證。
●某些綜藝節目在故事原型的基礎上大肆進行藝術加工和編造,長此以往,是對觀眾的欺騙和對欄目的自我傷害。
●缺少有內涵和個性魅力主持人的綜藝節目,難以與受眾達成心理契約,自然也難以紅火起來。
乞討 李躍華
近幾年,大部分省級衛視鉚足了勁比拼綜藝節目,綜藝節目似乎成為各臺展示核心競爭力的殺手锏和拉動收視排名的救命稻草,這直接導致全國電視生態的嚴重失衡。在泛娛樂化和唯收視論逐步達到極致的電視生態中,伴隨著綜藝節目風生水起的,卻是大浪淘沙式的殘酷競爭。那么,在泛娛樂化浪潮中,為何有些不惜重金打造的綜藝節目卻如曇花一現,缺少持久的生命力?這是當下不少電視人苦苦追尋答案的職業困惑。
2011年,國家廣電總局提出要防止衛視泛娛樂化傾向,倡導導向立臺,新聞立臺,深度立臺,特色立臺。抵制衛視泛娛樂化傾向主要是批判在泛娛樂生態中粉墨登場的粗制濫造的綜藝節目,并鼓勵創作優秀的非娛樂類節目。其實,持久紅火的綜藝節目有共同的成功特質和要素,而曇花一現的綜藝節目也有其相似的創作誤區,剖析并批判這些創作誤區才能讓后人有前車之鑒,避免重蹈覆轍。筆者通過比對和歸納,發現被大浪淘沙掉的綜藝節目普遍存在以下幾大創作誤區,直接或間接導致節目的失敗。
誤區一
擯棄真實 過度做秀
真實是所有電視節目的靈魂,擯棄真實必然導致觀眾流失。有些綜藝節目尤其是真人秀節目“以真實之名,行表演之實”,過于強調“演”和“秀”而忽視“真”。具體來說包括嘉賓身份不真實、目的動機不真實、講述內容不真實以及節目中流露的情感不真實。
嘉賓身份作假,會削弱節目的美譽度并對觀眾造成欺騙和傷害。《非誠勿擾》剛開播時就因嘉賓身份問題飽受詬病,并引發關于動機不良、背景信息虛構、惡意炒作的爭議。更令人震驚的是,個別還稍有點名氣的綜藝節目的導演透露,嘉賓除了性別不能改外,年齡、職業、家庭關系等都可視節目拍攝需要而編造。嘉賓成為影視劇里的“角色”,導演事先幫他“說戲”,嘉賓動機和情感都是被包裝被設計了的。
不難發現,扮演和做秀是傳統文藝晚會資深導演和受綜藝節目浸淫多年的臺灣導演的偏好。在他們根深蒂固的創作理念中,綜藝節目必須要有表演和藝術加工的成分,故以藝術創作之名把扮演混同于表演,把做秀等同于藝術加工。臺灣不少綜藝節目都或多或少會為追求高收視而造假和扮演,《TV三賤客》中的《TV搜查線》是最典型的代表。其實,綜藝節目的真實性和藝術性并無矛盾且界限非常清楚,但處理不好或把握不好分寸,過度崇尚扮演和做秀,就會給觀眾“演”和“假”的感覺。
當然,也有人從受眾方面找原因,如“節目對受眾獵奇、獵艷心理的迎合,進一步導致在內容呈現順序方面的刻意隱瞞和人為導演。于是,節目在一定程度上拋棄了民生新聞、紀錄片等紀實性節目忠實再現的現實主義立場,成為戲劇化故事”。但是,不管崇尚扮演和做秀的最初本源在創作者本身還是所謂的受眾需要,實踐證明,這樣做絕不是長久之計,只能是“作繭自縛”,受眾逐漸流失,最終把自己逼上絕路。
誤區二
娛樂至死 思想空洞
綜藝節目已成為當下中國電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泛娛樂化和唯收視論的電視生態中,綜藝節目很容易變成純粹的娛樂。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提出的大眾傳播的“麻醉作用”理論認為:人們過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層信息和通俗娛樂中,就會不知不覺地失去社會活動能力,而滿足于“被動的知識積累”,此理論尤其適用于當下泛濫的娛樂節目。
當然,有人這樣剖析中國電視受眾的審美心理:“部分受眾更加追求遠離意識形態,消解價值意義的淺層次娛樂,尤其是快節奏生活帶來的壓力使得部分受眾在選擇媒體內容時盡量規避深層次的價值思考,而更加注重追求短暫的娛樂快感”。的確,臺灣地區喧鬧、整蠱、惡搞、極盡嬉笑怒罵之能事、追求感官刺激的“愚樂”節目曾經讓大陸觀眾眼前一亮,尤其受到年輕觀眾的追捧。但實踐證明,這類節目移植到大陸會出現嚴重的水土不服。從湖南、江蘇、浙江三家衛視晚間綜藝節目頻繁的新舊更替也可以看出,缺少思想內涵和價值意義的純娛樂節目已日漸式微,《幸福晚點名》《時刻準備著》《越跳越美麗》的停播,《我愛記歌詞》《挑戰麥克風》等欄目的頹勢,都是很好的例證??梢哉f,節目的思想內涵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興盛周期的長短。
《天天向上》《非誠勿擾》《中國達人秀》在創意階段就給節目賦予了文化功能和人文價值,比一般綜藝節目更有內涵和厚重感。《天天向上》欄目制片人張一蓓說“單純地逗觀眾開心并不是我們想要的全部”,“節目制作團隊以高潮的智慧成功實現了綜藝節目寓教于樂的文化功能,這應該是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的方向與趨勢”。而《非誠勿擾》在飽受非議的同時,朝向本真自由言說,探討當下年輕人情感婚戀的價值觀,筑造思想、價值、意義的電視角斗場,給觀眾留下思考和回味的無盡空間。同樣,《中國達人秀》實現人文精神與主流價值觀的回歸,單純的世界吉尼斯紀錄保持者未必能入圍“達人秀”,真正感染導演和觀眾的是達人的奮斗歷程、情感故事和積極向上的力量。
實踐證明,想讓一檔綜藝節目煥發持久的生命力,主創者在創意階段就必須明確做節目的目的、承載的思想內涵、核心價值及終極意義。純粹的展示和娛樂無法讓節目走得更遠、更深入人心。我們相信,大部分觀眾更期待愉悅心靈、給人思考的綜藝節目。
誤區三
忽略“故事” 情感淡漠
綜藝節目的思想內涵和價值意義,在很大程度上由故事來承載和完成。幾年前,于丹就提出電視已步入“故事消費時代”。對于綜藝節目而言,同樣需要“故事”。無論是《快樂女聲》中選手的親情故事、《天天向上》中鮮為人知的職場故事、《中國達人秀》中的人生故事,還是《非誠勿擾》中嘉賓的愛情故事,這些懸念、沖突和戲劇性都來自于人與社會間深厚的關系張力,是綜藝節目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綜藝節目與觀眾達成收視默契的法寶之一就是情感互動,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背后必然也是動人的故事做載體。所以,如果說節目流程是骨的話,串聯其中的故事就是肉。
《中國達人秀》故事組導演的職責是挖掘選手背后的故事,這體現了主創者對故事的至高重視,而《中國達人秀》與其他選秀比賽的差異之一就是選手背后的故事呈現?!缎轮芸贰?010中國電視榜”評論《中國達人秀》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將娛樂情感化。
優秀的綜藝節目導演擅長以敘事的方式呈現節目流程,讓觀眾真切體會到節目互動比拼下的情緒節奏和情感張力,進而引發關于價值觀的深度碰撞。而如前提及的停播或已呈頹勢的綜藝節目則疏于故事挖掘,策劃簡單,執行簡化,節目流程只是喧鬧膚淺的流水帳,沒有張弛有度的節奏,缺少故事點和情感點。可以說,這樣的節目只有骨架沒有肉。
需要注意的是,重視故事的力量并不等于把導演變成編劇而去編故事。某些綜藝節目在故事原型的基礎上大肆進行藝術加工和編造,使觀眾真假難辨,但編造的故事畢竟不是親身經歷,嘉賓的情感表達和情緒流露都難以到位。長此以往,是對觀眾的欺騙和對欄目的自我傷害。
誤區四
團隊薄弱 創意匱乏
央視春晚年年被罵,有人究其原因是導演身份的問題。有人建議,文藝導演的刻板思維難以超越,應該讓文化圈的人取代文藝圈的人來做導演,才有可能“眾口不難調”。這個論調正確與否姑且不去探討,卻反映出制作團隊的重要性,因為團隊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和執行能力決定節目的成敗。
如今,某些電視臺欲和強臺比拼綜藝節目,但又苦于缺乏人才,急功近利地把有些還不錯的綜藝節目創意外包給影視制作公司,但實踐證明,這種合作最終很少能達到電視臺的預期效果。一是因為制作公司多以生存和贏利為目的,為尋求更大的利潤空間,執行過程中嚴格控制成本,不像電視臺這種體制內單位那樣不惜重金;二是雖然公司核心人物的水平很高,但制作一線的人員流動性很大,并不比臺內人員執行能力強;三是如節目需改版和調整,合作雙方的溝通和協調因現實利益問題不一定順暢?;谝陨先c,把整個欄目外包并不是最明智的選擇。
不外包的情況下,如何在臺內科學合理配置制作團隊不僅是人事問題,也是門學問。專題片或紀錄片編導的創作經驗和理念對于綜藝節目來說尤為可貴,而且他們思維嚴謹,擅長講故事和抒情,所受到的職業磨練更規范,執行力也更強。江蘇衛視臺長周莉說,“因為我們是將做情感節目的經驗注入到了綜藝節目里,同時它的參與主體也都具有一定的人生經驗和情感經驗,使之更具‘靈動感’,所以《非誠勿擾》在表面的娛樂之外,更吸引人的還是兩性之間在情感、人性上的交鋒、碰撞,這擴大了它的受眾面的年齡跨度,節目定位已經從內容躍升到了價值的層面”。同理,《中國達人秀》中每位選手從參賽開始就有攝像機跟蹤拍攝,編導會從幾百分鐘的素材中選取最動人的瞬間,這些理念其實就是紀錄片的創作理念。所以,不是只有做過晚會的文藝導演才能做好綜藝節目。
當然,一個好的節目創意最怕在執行過程中走偏或打折扣。除能力外,制作團隊的價值取向決定節目的發展走向。對待收視率的態度、允許扮演和藝術加工的尺度等,這些價值立場在欄目成員間必會產生沖突并相互糾結。當這些價值取向在相互博弈并達成統一后,節目創作才會成為同一風格,節目質量才能穩定在一定水平,節目最好的創意和策劃才能很好地持久地執行到位。所以,選擇和配置制作團隊時必須要考慮核心成員價值取向的協同問題。
誤區五
名嘴稀缺 主持膚淺
如今,臺灣綜藝節目高度同質化,最大的辨識度就是主持人。同樣,大陸衛視綜藝節目競爭白熱化中,主持人成為各大品牌欄目的標桿和靈魂,甚至是節目收視的絕對保證,因此也成為各衛視爭奪的主戰場,他們在電視臺間的流動也足以說明其重要性和稀有性。
相對而言,綜藝主持人需要更全面的素質,其成長過程需要更多的積累和磨練。有人認為綜藝主持人只需要有才藝、口才好,其實,有內涵、有思想才能讓其駕馭起節目來游刃有余,并讓受眾在心理上形成依賴和收視期待。有些綜藝主持人在臺上滿場飛、滔滔不絕,但最后觀眾卻記不住他到底說了什么。一個精于主持之“術”的主持人只能稱得上擅長“插科打諢”,卻無力完成立意的創新;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一個再有“口才”的主持人,他所實施的傳播也會失去方向,更無法創造有效益的傳播價值。所以,優秀的綜藝主持人會從重“術”的層面轉移到重“道”的層面,提升內涵和修養。孟非、何炅、汪涵的智慧、內涵和個性魅力使受眾得到一種愉悅,這樣滿意度使受眾與主持人在收視期待上達成一種無形的心理契約。
綜藝節目的制作有其群體合作、分工完成的特殊性,節目質量取決于主持人的程度遠遠高于其他所有節目類型。導演再好的創意必須由主持人來實現,主持人主宰和把控著錄制現場,而現場很多瞬間發生的狀況是難以補拍和彌補的。綜藝節目錄制現場一蹴而就、一次成形的特點導致主持人的現場發揮水平直接決定節目的最終效果,所以綜藝主持人的技巧、智慧和內涵尤其重要。對于綜藝節目,可以說成也主持人,敗也主持人。僅僅能把流程順利走完的主持人是不稱職的,僅僅會插科打諢的主持人也永遠當不上主Key。缺少有內涵和個性魅力主持人的綜藝節目,難以與受眾達成心理契約,難以有理想的收視率,自然也難以紅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