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場——2012北京現代音樂節交響作品音樂會”現場
5月25日,“競技場——2012北京現代音樂節交響作品音樂會”由張國勇指揮深圳愛樂交響樂團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上演,音樂會為聽眾呈現了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德國的五位作曲家的現代音樂作品。這場音樂會也標志著今年開始拆分為兩季的北京現代音樂節首季活動落幕。這季音樂節共舉辦了10場音樂會(其中包括3場交響音樂會和7場室內樂),4場大師班,2場美育論壇講座,1場“音樂是思想和情感的語言”講座和1次高峰對話。10月,本屆音樂節還將為大家帶來著名作曲家葉小綱攜手跨界藝術家劉索拉共同打造的以“漢藏友好”為主題的大型交響清唱劇《喜馬拉雅之光》、金平以多媒體融合為手段的創新實驗戲劇《鏡像》,以及劉索拉聯手藝術家汪建偉精心打造的綜合媒體清唱劇《自在魂》和第三、四期融合媒體論壇。
從最開始的認知度不高、觀眾不多到今年的多場演出爆滿甚至有些場次賣起了站票,北京現代音樂節已在探索中走向成熟,發展成為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現代音樂盛會。談起北京現代音樂節10年的成果和經驗,音樂節藝術總監葉小綱由衷地表示:“盡管10年來,這個活動依然很高端,依然很先鋒,依然具備現代音樂精神中的探索性、實驗性、前瞻性,但這些都沒有妨礙普通觀眾以及廣大音樂學院師生、音樂愛好者們的喜愛。這讓我們很有信心:這樣的音樂形式、音樂種類在中國是有市場的。堅持就是勝利!”
10年來,北京現代音樂節始終堅持著“引進來,走出去”的理念,加大中國現代音樂的對外傳播,引領新音樂創作走向。對此,葉小綱表示:“10年間,我們在中國首演了幾百部在東西方舞臺上經常被演奏、各國觀眾已經耳熟能詳的著名作品,我們在給觀眾和音樂院校師生們補課。此外,我們還引進了幾十位當代國際音樂大師,跟這些大師和作品面對面地交流、探討使我們對世界現代音樂的認識更加清晰、準確。以前我們經常是在‘盲人摸象’,比如,這個教授從德國回來,那他的學生、他周圍的圈子就認為現代音樂應該是德國那樣的;這個教授從美國回來,他周圍的圈子就認為現代音樂應該是美國那樣的。現代音樂節引進了不僅是德國、美國,還有法國、北歐、南歐、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作品,這才是真正為中國學界、中國觀眾把大門打開了,讓大家看到了現代音樂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從這兩年中國當代作曲家創作的方式、方法和風格看,北京現代音樂節至少間接地影響了很多人的創作。這主要表現在:大家寫作更自信了,更敢于堅持自己了。堅持‘引進來’的同時,我們還力助中國藝術家‘走出去’,我們委約了幾十位老中青三代中國作曲家的作品并通過北京現代音樂節的本體和其他延伸出去的活動平臺展示了這些作品。當代藝術創作尤其是學術型的、具有研究性的作品很難在舞臺上演出,這讓很多作曲家在創作時是有顧慮的,但北京現代音樂節讓大家沒有了這些顧慮,就真的是為藝術服務、為了自己心中那個理想在創作。音樂節還力爭給年輕人尤其是學生提供平臺,讓他們走進這個世界、走進主流音樂圈、走進最高級別的舞臺。事實證明,很多人帶著北京現代音樂節委約的作品到世界舞臺上演出并且得到了廣泛的好評。有些學生拿著在北京現代音樂節大師課上被點評的作品到世界一流的音樂學院去考學也獲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談到北京現代音樂節遇到的困難,葉小綱表示:“最大的困難是經費問題,我們是在用三流音樂節的經費做世界頂級的音樂節。委約作品更多的是靠大家對這個音樂節的信賴和個人的人緣。雖然大家為音樂節創作都不是為了錢,但每一個人寫每一個音符都是非常認真的。因為大家知道這不單單是做一個委約的‘活’,而是為藝術!”
談到音樂節的未來,葉小綱說:“10年對北京現代音樂節來說是承上啟下的一年,我們有一個深入的總結,也會在未來的幾年中呈現出新的面貌:我們的管理和團隊會更加優秀、升級、規范化和制度化;從藝術的角度,我們會把每一個子項目做大做強,不光是對西藏項目,而是對更多有很高文化內涵的少數民族的關注度會持續增高。明年還會有更多的活動,會把密集的活動拆分在不同時間段,讓大家有更多的機會和場合能見到現代音樂并對它有更細致、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