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萬達集團與美國AMC院線集團簽署并購協議,獲得后者100%的股權,由此同時坐擁亞洲最大的電影院線和世界第二大的電影院線。此消息一出,一些業內人士便迫不及待地通過各種媒體發出陣陣歡呼之聲,有的說“華語電影要改變在北美的市場現狀,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就在于購買美國院線”,還有的說“地球人擋不住萬達稱霸世界影壇的腳步了”,凡此種種,大都認為萬達并購擁有兩億人次年觀影量(2011年數據)的AMC后,國產電影將有機會大規模進軍美國電影放映市場,中國電影的海外影響力也將藉此大幅提升。
作為中國企業控股的全球性院線,AMC的確將被刻上深深的中國烙印。然而萬達院線副總經理張國華已明確表示:被萬達并購后,AMC只會更換股東和老板,但不會更換管理團隊。也就是說,日后AMC院線的主要管理者仍將是一批金發碧眼的洋人,他們對于中國電影的了解并不會比國外資本控制的電影院線經營者多多少。此外,遙想1989年,“電影小國”日本的索尼公司收購了“電影大國”美國的哥倫比亞公司,但23年間從未投拍過哪怕一部日本題材電影,更充分說明了在文化產業領域,不能簡單地將資本變動與內容生產直接掛鉤。
有人反駁說,中國股東的意志是能夠影響國外經營團隊的,但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的表態卻實實在在地給此類觀點澆了盆冷水:“我是一個商人,做任何投資都是出于商業考慮。”據王健林透露,萬達集團在并購過程中所有的合同談判及附加文件中都未曾提及利用AMC的渠道在美國推廣中國電影一事。很顯然,通過并購國外主流院線來大幅度增加國產電影的海外發行量,就目前來看只是一種一廂情愿的想法。王健林在并購AMC的新聞發布會上就這樣表示,“中國電影之所以不能‘走出去’,不完全是渠道因素。如果中國能拍出《阿凡達》,可能早就‘走出去’了。”
的確,如果中國每年都能生產出幾部諸如《復仇者聯盟》《碟中諜4》這樣高質量的商業大片、幾部《藝術家》《鐵娘子》這樣的藝術電影佳作,那么不管中國控股、美國控股還是法國控股的院線,都會爭先恐后地發行中國電影;反之,如果國產片本身的質量乏善可陳,那么哪怕所有的國外主流院線都由中國商人控股,中國電影也不可能真正實現“走出去”。
電影就是這么簡單,“渠道為王”的前提是“內容為王”。只有影片本身的質量過硬,才有可能通過渠道的因素提升該片的海外票房與國際影響力。中國電影人先別急著為萬達集團“吞并”AMC院線而歡呼雀躍,因為我們只有先將自己影片的水平“提上去”,才能真正談及如何行之有效地“走出去”。
當然,從長遠來看這次行動會對中國電影的發展有所裨益,將會在中國真正成長為電影強國之日為一大批高質量的國產電影提供優良而快捷的播出平臺。在高質量的中國電影與高質量的外國電影之間,由萬達控股的AMC院線理應會更多地支持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