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全面升值,這種態勢在去年及今年的這幾個月里體現得尤為明顯。曾經,我們會為一部電影票房過億而歡欣鼓舞,如今,單部電影兩三億的票房也已是市場常態。據5月16日中國影協發布的《2012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的最新數據,2011年在院線上映中外新片247部,其中國產片183部,這是近年來國產片登陸院線規模最大的一年。進口片64部,涵蓋歐美、日韓、印度、俄羅斯等數十個國家。全年共有35部新片票房過億,其中國產片20部(含跨年度的《讓子彈飛》和《非誠勿擾2》),比例為57%。隨著市場容量放大,幾乎每一個重要檔期,不僅大片激烈拼殺,就是各種中小新片也會帶來意外驚喜,從“黑馬”演繹市場傳奇。
就是在電影產業快速增長的過程中,依然需要清醒地看到:中國電影產業的基礎很弱,產業的商業形態尚不完善,生存在產業鏈條的各環節的電影企業能否建立起符合中國市場國情的商業模式?產業是否有可持續且能自身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發展結構?這些問題和矛盾都漸漸浮出水面。電影業界的專家們表示,這就是產業拐點來臨的信號,是產業發展亟待調整結構、升級規范的信號,是產業向縱深發展亟待突破的節點。
相對于2010年的6200張銀幕可生產百億票房,2011年增幅迅猛達到的近萬塊銀幕反而不如那時給力了。
拐點一:
院線發展模式遇瓶頸
《2012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現注冊院線40條,正式掛牌運營的39條院線中有23條院線年度票房過億,占院線份額65.5%,其中4條院線年度票房超過10億元,萬達院線以17.85億元領軍全國院線。近年來火熱的電影產業大發展格局刺激著終端建設——院線與影院以舉世矚目的速度發展著。雖說影院和院線呈現著蓬勃發展的態勢,但是卻也“風險顯露”,需要院線環節居安思危、調整結構、創新模式、續寫輝煌。
“中國電影產業長期依賴于靠投資擴張的外延性增長發展模式已近瓶頸。”資深電影市場研究專家劉嘉這樣表示。具體表現在:雖然各院線繼續提速,業績增長幅度卻在放緩。曾一路凱歌、一路豪情的大影院在2011年能保持上升的少之又少,與2011年能持平就不錯了。這在北京萬達、中影星美、北京新影聯等“航母級”院線的負責人那里也得到了證實。如新影聯大量開業,觀眾分流現象日益嚴峻,租金非理性看漲,受團購等影響,影院經營微利化;如華星UME影城票房也從2010年的9824萬元下滑至2011年的6740萬元。相對于2010年的6200張銀幕可生產百億票房,2011年增幅迅猛達到的近萬塊銀幕反而不如那時給力了。什么原因?2011年增長顯著放緩、業績縮水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2011年片源弱于上一年,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電影院線行業還處于依靠增建影院的外延型增長模式,處于一個不穩定的波動發展期,受片源和競爭態勢影響較大。
業界專家分析認為,院線和影院作為市場終端,最先顯現出電影業的拐點,這說明粗放式增長模式已難以長期維持。未來院線的經營必須有新的思路,才能創出更好的效益。
今年謹慎點說票房可以突破160個億,但是國產片票房比例急劇下降,這說明什么?中國電影市場在日益淪為好萊塢的“票倉”。
拐點二:
投融資亟需對策研究
投資繼續增加,投資回報率卻在進一步衰減。這也是擺在電影業界面前不可回避的話題。
北京盛世華銳電影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高軍坦言,“國產片的盈利能力急劇下降是不爭的事實。我以前投資20多部影片還沒有過虧損,都是賺錢的。但是現在卻已經開始賠錢了。一個原因是市場的競爭比以前更加激烈,國產影片的生存空間變得狹窄;另一個原因是今年2月開始進口大片配額進一步增加也讓國產片的盈利能力更加‘雪上加霜’。”
“其實回看2011年我們已經看到一些趨勢,2011年的國產大片基本上沒有賺錢的。雖然其中還有一些中小投資的‘黑馬’殺出,比如說像《失戀33天》《孤島驚魂》《觀音山》,但是今年到現在為止一個都沒有。所以很多制片方,嚴格地說比較明智的一些專業的投資公司和一些業外的投資,都已經放慢了投資的步伐。說白了,不投就是投,而投了90%都會有問題。”高軍說。
制片是電影產業的源頭,如果源頭出了問題這個產業肯定要出問題。“我就想會不會在兩三年之內有一批制片企業會倒閉,我覺得一定會的。今年謹慎點說票房可以突破160個億,但是國產片票房比例急劇下降,這說明什么?中國電影市場在日益淪為好萊塢的‘票倉’,就是這么一個趨勢。”高軍說到。
的確如高軍所說,就目前情況看來,我國電影投融資領域既熟悉資本運作,又深諳藝術與產業規律的專業人才較為匱乏;電影產品的多重屬性使得電影投融資領域還存在大量非市場行為。同時,電影生產創新驅動能力較低,導致演員的酬金無序飛漲,電影藝術規律和市場規律均受到嚴重干擾。這些主觀、客觀因素均使得我國電影投融資領域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對策研究。
中國電影步入產業軌道10年了,沒有哪一個企業敢說自己已經建立一個清晰、適應市場規律的商業模式。
拐點三:
各方需平衡利益分配
中國電影市場曾經就是這么簡單的依靠投資和擴張規模發展,影片的增量與影院的擴容,都是單純依靠產品驅動做起來的。如今,這些曾經發揮過積極效應的改革,已經逐漸不適應電影產業即將到來的新高潮了,簡單依靠增量增長提高票房,單純依靠產品驅動業績的模式已至瓶頸。“產業出現的拐點是要提示和警示我們,要調整產業發展的結構,要創新商業模式。”電影業界專家同時指出,“產業出現拐點是全方位的,鏈條上各方面都有涉及,都有責任,從外延擴張型轉向依靠內涵式發展模式是突破瓶頸、謀求更大發展的必經之路。”
從2011年末“八大院線”與《金陵十三釵》片方的利益之爭引發開來。劉嘉分析,“近年來國內市場有一個悖論,多數影片不盈利與多數影院盈利。究其緣由,中國電影市場發展長期處于依靠產品驅動而獲利的單一模式中。制片、院線和影院各方主要獲利渠道都依賴于單一的電影票房,中國電影步入產業軌道10年了,沒有哪一個企業敢說自己已經建立一個清晰、適應市場規律的商業模式。依靠粗放型經營的發展增長已經顯露出它的弊端——制約產業發展。產業本身也是趨利避害的,鏈條各方都有新的利益訴求,《金陵十三釵》片方與院線間的分賬比例之爭其實就是明顯信號。這種行業內部的利益之爭其實很正常,但是需要行業協會站在更重要的位置,發揮更積極的作用。”業界專家也認為,這個拐點就是行業各方亟待一個交流、溝通、協商平臺,各方都需要一個訴求發出的通道,來平衡利益分配,只有各方齊心協力,才能共同推進產業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