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5月,當中國抗日戰爭進入艱苦的相持階段,毛澤東同志從緊張、繁忙的戰事中抽出時間和精力,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發表了對中國文藝事業產生深遠影響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講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五四”以來革命文藝發展的狀況,特別是對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文藝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回答和解決了文藝與人民、文藝與政治、文藝與生活、文藝與時代、內容與形式、繼承與創新、歌頌與暴露、普及與提高等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明確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根本方向,強調文藝工作者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走與工農兵群眾相結合的道路。
價值之一|應深刻理解《講話》中關于“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的精辟論述,牢牢堅持文藝為人民群眾服務這一根本方向,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工作的出發點。
《講話》最核心的問題,一個是文藝“為群眾的問題”,另一個是“如何為群眾的問題”。《講話》公開亮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猶如一聲春雷炸響,震醒了還在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王國酣睡的文藝工作者,使他們轉變了思想感情,主動走到工農兵群眾當中,接近工農兵,熟悉工農兵,去觀察他們的生活,揣摩他們的情感,學習他們的語言,陸續創作出一大批具有鄉土氣息、反映工農兵生活的優秀文藝作品,掀開了延安革命文藝的新篇章。
《講話》發表以來,經過70年的風風雨雨,盡管時代在變、社會在變,但我們黨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始終毫不動搖地堅持文藝為人民群眾服務這一根本方向,并且不斷注入新的思想內涵。我認為,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一切進步的文藝工作者應深刻理解《講話》中關于文藝為人民群眾服務的重要思想,堅決抵制拜金主義的誘惑,牢記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使命、神圣職責,自覺地為人民而創作,不是為“人民幣”而創作。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把人民作為文藝的表現主體,努力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放歌,真情歌頌人民生動實踐,真實展示人民精神風貌。
價值之二| 應深刻理解《講話》中關于“文學藝術的源泉究竟是從何而來”的精辟論述,牢牢把握文藝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一基本文藝規律,引導文藝家把藝術才干的增長深深植根于社會生活之中。
毛澤東同志在《講話》中指出:“人民生活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他呼吁:“中國的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進入創作過程。”
近些年來,我們創作的文藝作品可謂汗牛充棟,但真正的精品力作卻寥寥無幾;我們的文藝家隊伍可謂浩浩蕩蕩,但頂級的文藝大家卻鳳毛麟角。何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一些文藝家責任感淡了、激情減了、腿腳懶了,離社會實踐遠了,離人民群眾遠了。試想,整天躲在書齋里的文藝家,僅靠憑空想象、望風捕影、胡編亂造進行創作,怎么可能有偉大的作品問世呢?作家藝術家應堅持藝術操守,不為金錢、名利所惑,走出自我欣賞、自我陶醉的小圈子,到社會實踐的汪洋大海和廣闊天地中去,酣暢淋漓地展現自己的藝術才華。因為,只有接“地氣”才能有“靈氣”。
價值之三|應深刻理解《講話》中關于“黨的文藝工作和黨的整個工作關系”的精辟論述,牢牢把握加強黨對文藝工作領導的這一重要原則,發揮文藝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的獨特作用。
毛澤東同志在《講話》中指出:“無產階級的文學藝術是無產階級整個革命事業的一部分,如同列寧所說,是整個革命機器中的‘齒輪和螺絲釘’。”總結延安時期,我們黨領導文藝工作有三條重要的經驗:一是把文藝事業作為黨的事業的一部分,使黨的政治任務成為文藝工作者的任務;二是把分散、自由、散漫的文藝工作者組織起來,使他們成為革命隊伍不可缺少的力量;三是對文藝工作者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教育,使他們的思想、情感轉到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立場上來。這三條不僅需要我們過去堅持,即使在今天仍有重要指導意義。
在新的歷史時期,黨應轉變對文藝工作的領導方式,如果繼續沿用戰爭年代和計劃經濟時期的方式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過去我們某些同志曾用“發號施令”、“長官意志”的簡單方法去管理文藝工作,結果是只會引起文藝家的反感和抵觸。黨要在政治上信任文藝家、在工作上支持文藝家、在生活上關心文藝家、在組織上管理文藝家,切實幫助文藝家端正創作方向,提高文學藝術水平。黨支持和鼓勵作家藝術家自由創作,為作家藝術家盡情施展藝術才華提供廣闊的空間。但這種支持和鼓勵不是放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作家藝術家、尊重藝術規律的前提下,從思想、藝術、政策、輿論等方面給予積極有力的引導。
價值之四|應深刻理解《講話》中關于“文藝批評有兩個標準”的精辟論述,牢牢把握對文藝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這一基本要求,用正確的文藝批評引領文藝創作健康發展。
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毛澤東同志在《講話》中指出:“我們的要求則是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70年后,當我們重新閱讀毛澤東同志這些關于文藝標準的論述時,依然從心底里為他的辯證的思維、縝密的邏輯、科學的推理所折服,感嘆他的睿智和偉大。
改革開放以來,有少數人否定毛澤東文藝思想,一些人使命意識淡薄,奉行“金錢至上”,把“票房價值”、“收視率”、“點擊率”等市場因素作為文藝的評判標準,面對各種錯誤文藝現象,完全喪失了批評的立場和勇氣。還有相當數量的人僅把文藝批評當做謀生的工具,熱衷于“紅包批評”、“圈子批評”、“人情批評”、“炒作批評”,把文藝批評領域變成了庸俗喧囂的名利場。面對這種文藝批評狀況,我認為,一切有良知的批評家應理直氣壯地拿起“思想性藝術性欣賞性相統一”的文藝標準,用強有力的文藝批評,分析文藝現象,探索文藝規律,推薦優秀文藝作品,批評錯誤文藝傾向,指引、規范文藝創作和生產。一切有道德有作為的作家藝術家應努力用符合時代進步要求的優秀文藝作品奉獻社會、奉獻人民,給人民群眾提供源源不斷的有益的精神食糧和愉快的審美體驗,絕不能一切唯“金錢”、“市場”馬首是瞻,用媚俗去換取廉價的掌聲和笑聲。
價值之五| 應深刻理解《講話》中關于“繼承和借鑒”、“普及和提高”的精辟論述,牢牢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一重要文藝方針,鼓勵創作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寓教于樂的文藝作品。
毛澤東同志在《講話》中指出:“對于中國和外國過去時代所遺留下來的豐富的文學藝術遺產和優良的文學藝術傳統,我們是要繼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為了人民大眾。”“我們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我們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他還說:“在團結抗日的大原則下,我們應該容許包含各種各色政治態度的文藝作品的存在。”這三段話雖然文字不多,卻含義深刻、觀點鮮明:一是闡明黨對中外優秀文學藝術遺產是認可的接受的繼承的,糾正了“五四”以來出現的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熱衷于歐美的文藝創作傾向。二是闡明文藝作品既需要高雅的又需要大眾的,既需要提高又需要普及。三是闡明黨支持文藝家的自由創作,只要對團結抗日有益,允許各種形式、各色內容的文藝作品的存在。
文藝引領時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文藝家應牢牢堅持“雙百”方針,緊密結合時代發展的新要求、人民群眾審美需求的新變化、文藝創作生產傳播手段的新變革、文藝體制改革的新調整,自覺地進行觀念創新、思維創新、藝術創新,努力在繼承的基礎上,推動不同藝術門類之間、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之間的相互借鑒、相互融合。應妥善處理主旋律和多樣化的關系,不能一強調主旋律,就忽略了藝術性,不顧人們的審美需求,把文藝作品搞成了政治化、標簽化、口號化;不能一強調多樣化,就忽略了思想性,不顧作品的社會效果,把文藝作品搞成了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