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介中 臺北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史論博士,美國南加州建筑學院建筑碩士,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研究部主任研究員,臺灣師范大學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研究員。
○記者:與世界各國相比,我們的公共藝術做的如何?
●易介中:很少有像中國做這么“爛”的。我們的建筑、城市規劃都還沒搞定,當然沒法去搞公共藝術。在這方面我們確實是滯后,我們城市的荒地太多,上位的規劃都還沒有落實。
中國的城市大量地方基本上是沒有規劃的。基本都是大筆一揮而就,經常是馬路兩旁,中間一個綠化帶是空的,或小區邊有一塊地不知在干什么。就如北京三環橋底下現在就不知做什么。這種現象在城市學中叫“Lost space”,即“失落的空間”。其實在全世界都一樣,公共藝術就在是在尋找這種失落空間的意義。因為這些空間是沒有意義的,浪費的,所以要找回這些空間,這時公共藝術就出現了。
“‘公共藝術’這四個字其實本身就說明已經不藝術了。”
○記者:但是公共藝術目前在我國很熱,而且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學者都在努力。
●易介中:我認為我們國內沒有公共藝術的領域。甚至國外現在也基本不談公共藝術。藝術就是藝術,什么叫公共藝術?什么叫私人藝術?“公共藝術”這四個字其實本身就說明已經不藝術了。其實只有戶外和室內藝術之分,藝術必然具有公共性。沒有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做完了就放在自己屋子里,不為他人而存在,其實只是欣賞者的角度,和藝術的媒介、載體的不同而已。
○記者:您否定中國有公共藝術?
●易介中:別冤枉我,我只是說,現在大家對于公共藝術的概念還是a pice of art,即一件作品。一件作品放在一個罩子里不就是室內雕塑嗎?國展上放的一個雕塑,如果把它拉入美術館不就是室內藝術嗎?公共藝術本來應該是與城市密切到你拉不進室內的。比如它是一棵樹就拉不進來了,是一個鳥巢就進不了屋子。公共藝術如果是一個群雕,小偷是可以偷走的,但公共藝術是偷不走的。所以公共藝術應該是一個觀念。如果大家只是關注城市中的雕塑,那是很奇怪的。雕塑是城市公共藝術最小的單元,只是公共藝術中很小的一個組成部分,就像建筑也是城市公共藝術的一部分。
記者:那么您覺得如何能把城市公共藝術做好?
●易介中:公共藝術更多的是包含金木水火土(即金融,人才,文化多樣性,影響力、宣傳,地點等)五行的一個大的計劃。公共藝術很簡單,就是讓老百姓愛上藝術,讓老百姓懂得審美。它是有很多誘因和動因的,是有生命的,會讓人從小開始就完全生活在藝術中,可以感動一代人。它能讓孩子從小培養美感,長大才能變成喬布斯。不然喬布斯是怎么來的?喬布斯一定是從小生活在一個充滿愛、充滿關懷的環境中,一個有藝術感卻讓他說不清楚的氛圍中,而絕對不是看展覽長大的。他不一定要去美術館,因為去美術館就太強制了,所以像巴塞羅那這樣的歐洲做得比較極致的國家,一定要把藝術當做豆腐一樣,切成無數塊,撒出去,然后下次再切再撒,讓藝術像彈珠一樣滾到哪里是哪里。藝術只能用這種方式跟城市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