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長白山 桑健博 攝
遠在三十二億年之前,由于火山爆發它就形成了,又叫不咸山。《山海經》中稱“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漢朝時稱單單大嶺,魏稱蓋馬大山,后魏稱太山、太白山,唐朝稱太白山,金代稱長白山,滿語“果勒敏·珊延·阿林”——白色的山林。
東北的長白山,大雪和奇霜、寒風、冷露,已成為生活在這里的人的心靈伙伴,離開這里的白雪和寒冷久了,就想它們。曾經有許多北方人出差至南方,可不知為什么,吃也不香,喝也不甜,總是心神不定,后來一想才明白,該回北方了吧。于是趕緊回到北方的荒莽中來,心也才踏實了……
人,想念長白山的什么呢?
“仙人過林”
長白山,說它是一座神秘的大山一點也不過分,遠在32億年之前,由于火山爆發它就形成了,又叫不咸山。《山海經》中稱“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漢朝時稱單單大嶺,魏稱蓋馬大山,后魏稱太山、太白山,唐朝稱太白山,金代稱長白山,滿語“果勒敏·珊延·阿林”——白色的山林。稱為“長白”有兩個原因,一是火山爆發后,山體上積存了深深厚厚的一層灰白色、淺黃色的火山灰、火山渣,遠望如白;二是一年四季,山頂上常有積雪,遠望一片潔白,許多林中地貌、河谷形成一種獨特景致,至今不為外人所知。如從二道白河鎮往山里走,不遠會發現林中突現兩峰,酷似美女的兩個奶頭,于是被人稱為“奶頭峰”,峰下有一條河,是發源于奶頭峰的奶頭河與發源于長白山天池的二道白河交匯而成。但河流經這里逐漸變寬,由于是被老林中層層樹林包圍著,遠遠望去,林中突閃白光,使人在密林深處豁然開朗,而更為奇特之時是它的冬季。
奶頭河流域的冬季,由于河水從上游奔流而下,來到奶頭河一帶,漸漸進入一處林中小盆地,也似谷底森林。加之樹木遮擋住寒風和大雪,使得河水冬季不但不凍,還日夜蒸發著茫茫的水汽,上升飄落在河周邊的樹木里形成此地獨有的“樹掛”,又稱“霧淞”。當狂風在四外開闊地呼嘯吹刮時,這兒卻安靜平默……
這兒的霧淞,從樹頂上一直提掛到樹下。微風一吹,白白的樹掛、霜掛,隨風搖擺,酷似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奶頭河升起的白汽,日夜升騰,飄動,樹掛也時時加粗變厚。
曾經有一位老人冬季走過這里,由于他勞累過度,就坐在河邊睡著了。等他醒來走動時,頭發、帽子、胡子、眼眉上都早已結上了白白的霜掛,連他手中的棍子上也掛著霜掛!他在林中緩緩走動,突然被別人發現,驚呼“仙人過林”!于是,奶頭河老林河畔便被稱為人間“魔界”,是說人來此地,也成為仙界之靈了。其實何況是人,就是動物在此地行走,也會變成雪兔、雪狐、霜虎、霜熊、雪馬、雪牛,神奇魔幻,天上人間,已難分辨。于是這里被世人稱為長白山魔界,是一處真正的魔界,人間天堂,是長白山獨有的魔幻之地。
“美人松”
長白山雪美、草美、花美,而樹更是美得奇妙。
在這里有一種松樹,紅紅的樹干,酷似女人的肌膚,它長得又高又直,沒有任何枝杈,它從根部直直伸向藍天,只在樹梢上長出一片如傘蓋似的頂冠,酷似美女散開的飄逸的秀發,當地人稱此樹為“美人松”。
婀娜多姿的美人松是長白山里一種獨特的樹種,它的根只扎在長白山的火山灰上。曾經有人試著將其移植到別處的土壤中,它卻不能存活,這是因為此樹的根系與火山礦物質有密切關聯,它是靠透過火山礦物來吸收水份生長,而別處山嶺中卻未發現,是長白山獨特的樹種。也有夾雜在紅松、云杉、冷杉及針闊混交林中,但必須都在長白山的火山巖(俗稱火山浮石)之上才能生長,故又稱為“長白松”。在長白山二道白河鎮郊有一片美人松林,每一棵都又粗又大,又高又直,人人經過此地都去一睹它的風采,為之驚嘆。
美人松的名字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相傳在80多年前的抗日戰爭艱苦年代,楊靖宇將軍帶領一支隊伍活動在深山老林之中,在一次戰略轉移時,一位女護士背著傷員在松林中穿行,不幸被敵人發現,因她背負太重跑得很慢。在危急關頭,她機智地把傷員埋伏起來,自己卻向相反的方向跑去了……
她跑啊跑啊,敵人追來,她躲在一棵松樹后向敵人射擊,消滅了好幾個敵人。最后因她子彈打光,也受了傷,鮮血從她的胸脯流出,淌在樹干上,又流到樹根,染紅了這棵松樹。這勇敢美麗的抗聯女護士竟長眠在密林之中。打這以后,那棵松樹也改變了顏色,像人的皮膚色了。樹冠也變得娉婷多姿,像美麗的姑娘的秀發一樣。山里人說,美人松就是抗聯護士的化身。
而在遠古,老林之中也是仙女美女頻出之處,《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記載,滿洲原起于長白山之東北布庫里山下的布爾里湖,天降仙女,浴于泊。其中三仙女佛庫倫吞下神雀銜來的一朱果而生下布庫里雍順(滿族始祖)。而據植物學家考證,那“朱果”正是紅松下的人參果(也是人參籽,具有催生作用)。足見從遠古就有人與大樹和森林的淵源。于是后人有詩云:“玉立亭亭絕世塵,遙撐翠蓋自銷魂。白山許是多情種,肯教青松化美人。”
“老冬狗子”
“二道白河鎮”是名符其實的長白山下第一鎮。從二道白河鎮往里走,從前無有人家,就此進入茫茫老林了。二道白河鎮是由從長白山天池發源的“二道白河”在這個地方流過而得名。二道白河是松花江的源頭之河。人靠河居,水流居處,這是古語。二道白河鎮所在地從前是二道白河林業局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初期,以森林為基礎的吉林大規模的采伐時期開始了,按照國家的要求,大批的林業工人從四面八方開進深山老林,白河林業局就是那時在二道白河鎮安家落戶。二道白河林業當年所轄采伐點(作業點)非常多,周邊的松江河、露水河、黃松浦、奶頭峰、大陽岔、安圖等,各個采伐點星羅棋布,逐漸形成了以二道白河為中心的小鎮踞點。那里,小鎮多數是林業工人的家屬,林業是個季節活。每年一到大雪紛飛的嚴冬,長白山里就到了采伐的黃金季節,這時,男人們就要離開家,搬進“山場子”(采伐點)去伐木,家里就留下女人和孩子。但女人、孩子、老人也得生活呀!于是他們就上山采些蘑菇、野菜、野果,背下山來,自己吃不完就擺在街頭和路邊去賣,一來二去,周邊一些村屯的山民們也學會了這一招,他們也常常把自家的特產,蔬菜、家禽、糧豆、水果,背推到二道鎮上來,與林業工人和家屬進行交易,于是這一帶不知不覺地就形成“冬集”、“夏集”還有“周日集”和“年節集”等等各種集市。集市一起,地方就熱鬧起來了。
那時候,林業采伐,山場子是靠牛、馬爬犁向山下拖木,到了林中大道上就是汽運,每天一輛接著一輛的拖“原條”(原木)的大車轟隆隆響著,源源不斷地從山上下來,把巨大的樹木拖進貯木場(也叫楞場),再由抬木工人唱著震天響的“號子”(一種抬木人唱的勞動歌)把大木歸楞、分等、封堆,裝上火車,運往外界。所以,二道白河鎮每日里響唱著從貯木場傳來的抬木號子和絞車盤拖木時發出的鋼絲繩的“咔咔”、“哧哧”響聲。公路上,整日車水馬龍,拖木的重載木車“咕咚咚”回來,空車返回“山場子”的大鐵車“咣當當”回去,一時間,大路、小鎮,整日塵土飛揚,街鎮、公路兩旁,修車的、補輪胎的、賣煙酒的,水果的雜貨小店,旅店一溜排開,二道白河鎮從此出了名。
就像無數個村鎮的誕生一樣,是林業的采伐和長白山的開發,催生了小鎮的一切,使二道白河小鎮從此有了名,也從此成了世人進入長白山的重要小鎮和門戶。如今,南來北往的所有進山人、旅游人,都要在這兒等車,備好食物,補充好給養和底氣,然后才能一口作氣上得大山,所以這兒成了名符其實的“長白山下第一鎮”。
由于此地還居住著許多朝鮮族人民,夏季還可以看到穿著美麗鮮艷衣裙的朝鮮族姑娘如彩蝶一樣走過的身影,聽到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白山森林號子激動人的聲音,而且,在四季晴朗的日子里,站在二道白河鎮上,就可看到幾十公里外的長白山的主峰上皚皚白雪如云彩一樣亙展在天際,飄蕩在云間。
在小鎮上行走,常常會碰見一個個胡須很長,穿著古舊長衫,背著筐、簍的老人。他們在鎮上買點咸鹽、火柴、紙碼、卷煙,然后主動向你打聽,萬里長城修到哪啦,張大帥(張作霖舊稱)如今怎樣啦等一些稀奇古怪的事,然后他們背著筐簍獨向山林里走去。人們會指點著告訴你,這些人叫“老冬狗子”,是長白山林里特有的人類——獨居山林的“野人”。也有叫“毛人”,或“山狗子”,或“凍狗子”、“洞狗子”。狗,在東北是指抗凍抗餓,能吃苦。他們如長白山“怪獸”一般讓世人驚奇無比。
在長白山下第一鎮,遇上他們,你一定要和他們搭話。大爺,你多大歲數了?他們會告訴你,往往是97歲,98歲,99歲,但從來不說100歲,而其實,這類人早已超過100歲。當地人有風俗,超過100歲不提,以企望再多活些年。小鎮更多奇俗只有你親身來悟才知。
長白山是一本奇異的大書。人只有去翻開它,才真正讀懂了自然、歷史、民族、民俗、生命、情感,還有種種誰也預想不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