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人潮》 大連民族學院
《家》 大連海洋大學
《群猴》 大連民族學院
◎ 可以說,正是“做了再說”的實踐品格,使校園戲劇更貼近戲劇本體的本真性、純粹性和原發性,而不像很多后發性的前衛藝術現象中有強烈的觀念性。
◎ 如果我們用整一的、現成的、經驗的尺度去衡量大學生戲劇,去發展和推動大學生戲劇,那無異于緣木求魚。但是,這個不成其為問題的問題,在實踐層面,卻構成了很大的問題。
圣誕一過,新一屆的中國大學生戲劇節又在敲鑼打鼓地張羅2012年的招募報名了。回想起2011年的夏天,我為了工作去采訪中國大學生戲劇節(以下簡稱大戲節)創辦人之一的楊乾武,當時他正在忙著大戲節的展演環節,還贈給我一本前幾年的大戲節的優秀劇目選,里邊有后來十分出名的幾個青年劇作人,比如顧雷。楊先生頗為自豪,從他經辦的戲劇節走出去的戲劇名人不在少數。但是,采訪到了最后,楊先生卻表露出他的真實心跡,大戲節會怎樣走下去,要如何走下去,這其中還有很多亟待解決卻始終沒有答案的題目,使他很困惑。從北京回到遼寧,很快,我又親歷了9月份的遼寧省第三屆大學生戲劇節,在參與的過程中,我的頭腦里一直盤旋著楊老師的困惑,我想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使這些問題明晰起來,期待能引起更多人對戲劇的深度思索。如果說校園戲劇是戲劇的“青春期”,那么所有關心戲劇的人,都有義務和責任保證它的充分發育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