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思想藝術缺乏震撼靈魂的突破
《金陵十三釵》是一部優秀之作,但它在思想和藝術上都缺乏震撼靈魂的突破。
正如猶太導演均有拍攝希特勒大屠殺的責任感,南京大屠殺也是很多中國影人繞不過去的一個結。所不同的是,觀眾在看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時,不僅會跟之前的同類作品相比較,同時還會橫向比較《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等經典作品。對于張藝謀導演推出的、號稱投資六億人民幣的《金陵十三釵》,很多人心中的問題不是該片夠不夠好,而是該片是否能立足世界影壇、成為該題材的偉大之作。
《金陵十三釵》的故事內核來自魏特琳日記,里面提到一群風塵女子代替女學生參加日軍的活動。毫無疑問,只言片語中蘊藏著巨大的戲劇潛力。影片在此基礎上虛構出的故事很有張力,結構很精致,節奏也緊湊。至于影片的主題,筆者理解成“何謂英雄”。守衛南京的中國士兵當然是英雄,但十三釵原本只是想逃命,她們是難民,本不想當英雄,約翰·米勒更是一個小混混兒,自身的毛病比十三釵還多,但慘烈的戰火中,他們的人性光輝得以閃耀,他們最終成了英雄。
有轉變的人物是上乘的戲劇人物,但為了轉變而轉變,為了反差而反差,則會走向通俗劇的窠臼。誠然,把米勒塑造成拉貝或魏特琳那樣的拯救者,難度極大,因為他們很崇高,而崇高的救世主會顯得虛假。但影片太過強調米勒的輕浮和自私,使得他后來的轉變顯得牽強(盡管有一組鏡頭描寫他的猶豫和掙扎)。十三釵的形象既要前后反差,又要跟女學生反差,故她們上場的時候完全是一副妓院新開張的架勢,濃妝艷抹、穿戴夸張,仿佛她們不是從死尸堆里逃過來的,仿佛她們完全不知道日軍的慘無人道。在真實世界里,只有徹底缺乏常識的人,才會有十三釵一開始的行為舉止。
同樣的通俗劇處理還表現在中國士兵抗擊日軍的戰爭場景。雖然影片中的中國士兵最終都壯烈殉國,但他們犧牲前每人都消滅了多個敵兵。這種處理看似過癮,實質是類型片的俗套,會削弱真實性和沖擊力。比較《拯救大兵瑞恩》開場的戰爭戲,《金陵十三釵》這段很好看,但缺乏揭示戰爭本質的力量。
用力過猛還表現在色彩的運用。教堂對門的商店設置成彩紙店,似乎就是為了炸毀時能制造出煙花的效果,畫面美極了,但這究竟有助于升華還是無謂的斑斕?同樣的情況是妓女的服裝,如果前面不那么夸張,后面唱歌的場景以及教堂玻璃等應有的渲染就會更有效果。
話說回來,影片也有節制的地方。結尾沒有正面表現十三釵跟日軍的肉搏,佟大為在教堂里也沒有跟米勒正面沖突,這些都很老到。總的來說,影片很多地方過于刻意,匠氣較重,少數細節又略顯笨拙,尤其是用畫外音(而不是臺詞)來解釋炸坦克,令人懷疑導演是否太多考慮觀眾的理解能力,乃至妨礙了創作情感的自然流露。《金陵十三釵》是一部優秀之作,但對我來說,它在思想和藝術上都缺乏震撼靈魂的突破。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