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恒參與創作 劇本打磨四年
很多評論者認為,《金陵十三釵》能夠獲得成功,劇本的貢獻最大。這一點即使張藝謀也不否認。這個劇本打磨了4年,知名編劇、作家劉恒被請來與嚴歌苓一起創作。《金陵十三釵》的創作過程并非坦途,據劉恒透露,故事都發生在教堂里,而自己對教堂所知甚少,因此,他跑遍了南京以及江南的教堂,感受教堂的氣氛。這一段江南采風,讓他“沉睡的靈感有了活力”。
為了尋找創作靈感,劉恒一度把自己封閉在京北深山里。寫作屢屢受阻,劇中十三釵為什么最后愿意犧牲自己換下女學生?他說這個問題讓他感到困惑,第一稿成了廢稿。第二稿寫作期間發生了汶川大地震,這場災難不僅讓劉恒受到震撼,枯澀的文思也被激活了。“受困于敵寇的人,和廢墟下苦苦求生的人,所有相濡以沫之舉都有驚天地泣鬼神之效,催人淚下又必在情理之中。”在第二稿的基礎上,嚴歌苓又進行了一次修改。
周曉楓還透露,在劇本創作過程中,一些專家和讀者曾被請來給劇本提意見:“張藝謀抗擊打能力特別強,被批得‘鼻青臉腫’,他全當做了泰式按摩,還有舒筋活血通淤的喜悅感。”類似的劇本批評會進行了十幾次,為的就是把劇本打磨得更完美。
張藝謀感慨,這是他當導演20多年來碰到的最好的一個劇本。當國內觀眾不滿于很多大制作連一個故事都講不好的時候,《金陵十三釵》恰恰講了一個絲絲入扣的好故事。“嚴歌苓的小說提供了戲劇沖突的內核,而劉恒的劇作又非常有智慧,他了解歷史,也了解大眾的需求,懂得把握藝術分寸。”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饒曙光認為,南京大屠殺的題材風險是很高的,編劇很容易出問題,但他們二人的組合確保了電影的人文品質不降低。
2 彰顯人文內涵 節制商業訴求
著名老導演翟俊杰是國家電影審查委員會成員,他透露,在審看《金陵十三釵》時,所有審查委員都被電影深深地感動。“影片的角度非常獨特,通過刻畫一群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青樓女子,展現了人性的光芒。”翟俊杰動情地表示,“這部電影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看完后人物仍在腦海里縈繞。它的可貴之處在于不說教,通過對人物的心理刻畫來表現中華民族的氣節。”
《金陵十三釵》展示了妓女的舍生取義,洋人入殮師由平庸到偉大,中國軍人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同為表現南京大屠殺的影片《南京!南京!》里也有相似的描摹,但《金陵十三釵》更具有說服力。“電影沒有拍攝大規模的攻城戰爭場面,主要聚焦于人物關系的變化,成功刻畫了一系列人物形象。”饒曙光認為,特別是貝爾扮演的洋人角色,并不是那種西方救世主式的英雄,而是從一個貪財的平凡角色最后變成了舍身救人的英雄,角色轉變顯得真實可信,也讓中國觀眾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秦淮妓女和教會女學生從最初的本能排斥,到最后相互理解,故事邏輯合乎情理。
在講好故事的同時,張藝謀把一貫的視覺風格糅進了《金陵十三釵》。“教堂彩繪玻璃打碎的特寫鏡頭,秦淮妓女登臺唱《秦淮景》的段落,扯下窗簾裹胸的動作以及那段床戲,類似的場景都有明顯的商業訴求。”饒曙光認為,但這些商業元素巧妙地融進故事當中,觀眾并不覺得過于突兀。事實上,這部電影里,張藝謀以往慣用的視覺元素已經用得很少,所用的這些商業元素也只是為了增加影片的觀賞性。
在張藝謀過去的古裝大片里,如《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往往充斥著艷俗的畫面,飽受觀眾詬病。相比之下,《金陵十三釵》卻顯得十分節制。“這部電影在人文表達和商業訴求上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張藝謀確實很有智慧,懂得怎樣跟大眾交流,提升了中國大片的品質。”饒曙光說,影片既有戰爭場面的視覺奇觀,也有人性的展現,兩者結合得恰如其分。
3 找準商業大片主流價值觀
“最讓我動容的是妓女們集體演唱《秦淮景》那一場景……那種在生死大限到來時瞬間爆發出的凄美之感,當歌聲響起時我熱淚盈眶。”作家王斌在微博上激動地為老朋友張藝謀喝彩,認為《金陵十三釵》達到了目前國產大片的最高水準。他曾擔任張藝謀《活著》、《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影片的文學策劃。在他眼里,中國商業大片從《英雄》到《金陵十三釵》,經過10年的徘徊,終于摸索到一條正確的路子。“那就是在影片里表現主流價值觀,在正義、善惡方面黑白分明,普通老百姓都能接受這種價值觀。”
此前,一些國產大片在商業片和藝術片之間糾結,把藝術片的探索裝進商業片的外殼里。“比如《投名狀》,藝術水準很高,但最大的問題是,導演陳可辛把個人對人性的感受拍進了電影,講述朋友不可靠則反目成仇。”王斌說,這種價值觀可以在藝術電影里表現,但在投資好幾億元的商業大片里表現,很難得到普通觀眾的認同。
實際上,《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等古裝大片在價值觀的表達上非常混亂,表現的大多是陰暗、負面的價值觀,如宮廷仇殺、親族相殘等情節,招致觀眾的強烈反感。“當時,張藝謀、陳凱歌等第五代導演,延續著自己的慣性,以純文學為依托,把此前藝術電影的模式移植到商業大片,就顯得比較擰巴。”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田卉群說,這種大片模式不可能持久,走下去就是一條死路。
從馮小剛的《集結號》,到《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釵》,國產大片開始轉向,體現的都是積極、正面的主流價值觀。在以往南京大屠殺題材的影片中,控訴日軍的殘暴和獸性始終是主調,《南京!南京》在控訴的基礎上,試圖表達一點個別日軍士兵的良心未泯,但顯得一廂情愿和不倫不類。《金陵十三釵》中也有揭露和譴責的一面,但并未停留在這個層面,而是把主要筆墨放在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上。
“商業電影的核心價值觀必須符合大多數人的接受能力,符合大多數人的情感需求,任何商業電影跟主流價值觀對抗,都是沒有出路的。”饒曙光認為,電影畢竟是大眾藝術,要讓大眾對人性、對未來抱一種希望,追求溫暖和溫情,“主流價值觀表達了一種理想,人人都愿意接受,不那么陰暗、消極”。
4 沉重歷史里小人物更動人
《金陵十三釵》涉及重大歷史題材,但影片里的正面角色都是小人物,秦淮妓女、女學生、洋人,沒有一個大人物。而在以往的古裝大片里,帝王將相充當著絕對主角。“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更讓觀眾覺得親切。”電影研究專家蔣勇說,從《集結號》、《唐山大地震》到《金陵十三釵》,這些國產大片表現的都是大歷史里的小人物,更能引起觀眾共鳴。
“要是電影再現宏大的歷史,那還不如去讀歷史書。在電影里表現小人物,符合藝術規律,觀眾更能夠投入角色。”饒曙光說,像《金陵十三釵》里佟大為飾演的軍官,不管是否出于虛構,在滿足觀眾情感方面,是有積極作用的。影片中,女學生成為“家園”的象征,中國軍人和秦淮妓女保護女學生,像保護自己的家人那樣做出了無畏的犧牲。“中國人重視親情倫理,在相濡以沫中找到精神家園,符合觀眾的心理需求。”
事實上,雖然《金陵十三釵》請來好萊塢明星出任男主角,片中英文臺詞超過三分之一,特效也請國際班底來制作,卻并不讓人覺得生硬。蔣勇認為:“這部影片向國際商業大片邁進了一大步,但不是國際大片絢麗的巨額投資、華美造型、盛大場面的視覺奇觀,仍然是本土小人物視角,沒有刻意迎合西方觀眾。”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的張藝謀、馮小剛等人紛紛轉向近現代歷史題材。“無論是《金陵十三釵》,還是已開機的《一九四二》,以及王全安導演的《白鹿原》,這三部影片有一個共同點,即故事都發生于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張藝謀、馮小剛、王全安不約而同地將視線投向近現代歷史。”影評人韓浩月認為,古裝大片已經讓觀眾審美疲勞,而近現代歷史題材還有很大發揮空間。
這些近現代歷史題材都非常沉重,但更能融入導演個人化的東西,也能表達民族的歷史。“古裝大片跟今天的觀眾沒有任何關系,但近現代歷史題材卻能引起觀眾的反思。”饒曙光說,這類國產大片不可能很娛樂化,往往會回到人文訴求上來,題材有一定的獨特性,可以視為國產大片的一次集體轉型。
背景
國產大片走過十年
2002年初,張藝謀的《英雄》橫空出世,在市場取得巨大成功,宣告了國產大片時代的到來。今年恰好是第十個年頭,張藝謀又攜戰爭大片歸來,掀起了新一輪的觀影熱潮。這十年,國產大片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國內電影市場也從低谷逐漸上升,變得欣欣向榮。國產大片,這個名詞無論好壞,已經成為過去十年中國大眾文化無可忽視的一個奇觀。
特定時期大片救市
進入新世紀之初,中國電影市場曾陷入空前的低迷。2000年全國僅8億元票房,中國電影的生存困境愈發嚴重。2002年,古裝大片《英雄》以2.5億元的收入,讓中國電影人看到了新的希望。業內人士認為,《英雄》開啟的中國大片時代讓民間資本蜂擁而至,也為電影行業勾畫出一個暴利的想象。
繼《英雄》之后,《無極》、《十面埋伏》、《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等諸多大片陸續上映,也形成了國產大片的商業化潮流。國內幾大電影公司加入角逐行列,投資、演員陣容不斷攀升,題材卻依然以古裝武打為主。蔣勇認為:“當時古裝大片在國際市場上容易得到認可,其他題材的片子基本賣不動,像《集結號》,國內票房很好,但在國外發行并不理想。”
從商業角度來講,古裝大片的興起有其必然性。饒曙光認為,當時國際市場認同這種類型片,國內觀眾看到此前國產片看不到的視覺奇觀,也覺得新鮮。假若沒有這些大片,內地的商業電影市場就無從談起。“但這類古代題材只是在特定環境下產生的,在情感上跟現在的觀眾沒有任何交流,最終在國內外市場都會萎縮。”此外,國產大片雖然帶動了市場消費,但大片對檔期、資金等方面的資源壟斷,進一步壓縮了中低成本影片的生存空間。
古裝大片日漸頹敗
然而,贏得了票房,輸掉了口碑,幾乎成了前幾年古裝大片的規律。不變的古代宮廷斗爭,不變的江湖兒女,不變的人海戰術,不變的惡搞經典,古裝大片不斷遭到批評。清華大學傳媒學院教授尹鴻曾激烈批評《赤壁》:“一群被冠以角色名字的呆若木雞的明星的堆積,一場場毫無節制的殺戮、打斗、血肉橫飛和人海浩蕩,一兩場諂媚曖昧的艷情場面或者床上戲,一兩段生硬造作的酒道茶道古琴笛子的所謂東方符號。”這幾乎是古裝大片的通病。
今年的國產古裝大片更是集體頹敗,投資過億的《關云長》、《戰國》、《白蛇傳說》、《楊門女將》,除了《白蛇傳說》賺錢以外,其余都是賠本賺吆喝。還有《新少林寺》、《倩女幽魂》、《畫壁》,其中雖然有些電影票房不俗,但口碑都不好。新影聯副總經理高軍認為,現在的古裝大片過分看重明星,全然不管故事是否“漏洞百出”。觀眾們要的是好故事,并無意欣賞那一張張已經爛熟的明星臉。明星是有票房效應,但明星代替不了電影最核心的內容。
古裝大片尚未走到窮途末路,“中國商業類型片太少,古裝大片依舊是重要類型片,現在急需的是創新,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急功近利,胡亂篡改、戲說經典,專門挑戰觀眾的心理底線。”蔣勇認為,今年的《武俠》、《龍門飛甲》都在探索古裝大片的新出路,只是效果還不明顯。明年還會上映《王的盛宴》、《大鬧天宮》、《忠烈楊家將》等古裝大片,創作態度是否嚴謹,將決定其票房成敗。
成功大片關注現實
當一批古裝大片遭遇高票房低口碑的尷尬時,2007年底,一部《集結號》扭轉了以往國產大片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打破了票房與口碑成反差的“怪圈”。繼《集結號》之后,國產大片開始呈現出多類型、多角度地向主流市場靠近的態勢。如《長江七號》中用科幻加喜劇的形式傾訴了一種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與尊重;《畫皮》借古喻今,探討了當下社會生活中愛情、家庭、婚姻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中國電影從照搬好萊塢大片,開始轉向更加關注現實生活,回歸符合社會主流的情感體驗。“每一部票房成功的電影都能看到社會主流情感的投射。”饒曙光說,“如陳嘉上的影片《畫皮》,并沒有延續鬼怪片的套路,而是講了一個現代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與觀眾的心理是對接的。”《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等影片側重表現家庭婚姻和親情倫理,也注重跟觀眾的情感交流。
在不斷摸索之后,國產大片在意識形態、技術水準上有了明顯提高,逐漸走出華麗卻膚淺的窄胡同,正在突破題材單一、故事幼稚的弊病。到了《金陵十三釵》,國產大片在敘事上又上了一個新臺階。繼《金陵十三釵》起用貝爾擔任男主角之后,《一九四二》也邀請好萊塢兩大國際巨星擔任外援。韓浩月認為,跟以往國產大片相比,這些大片充分運用商業化手段,來完成既有娛樂價值又有人文關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