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核心商業區的三聯韜奮書店
提倡女性閱讀的北京雨楓書館
?獨立書店的生存之路在哪里
近年來,電子出版的進展、網上閱讀與手機閱讀的普及,引發大家紛紛討論實體書店的生存問題,尤其是前一段時間,光合作用書房的停業,使這個話題更是甚囂塵上。其實,就國內而言,各地新華書店的生存并沒有太大問題,生存堪憂的是獨立書店。
所謂獨立書店,是指新華書店系統以外的以經營文化學術圖書為特色的書店。獨立書店盡管投資主體、出資方式或有不同,但大體上是獨立經營,很少連鎖。有人提出民營書店的概念,其實獨立書店的范圍要更廣泛,比如三聯韜奮書店,它的出資者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也就是說它是國有企業的子公司,但它的身份仍屬于獨立書店。近兩年來,獨立書店總體上可謂噩耗頻傳:第三極倒閉,思考樂消失,上海的季風、廣州的學而優書店也在裁減門市。每倒閉一家獨立書店,都會引發媒體的不少議論。在互聯網空前普及、電子商務大鱷集結進入網絡圖書零售市場的今天,不夸張地說,獨立書店的生存問題已經到了存亡繼絕的關鍵時刻了。前些日子蘇寧電器正式開始圖書零售業務,打出“0元售書”的口號,引發京東網上商城、當當網等網絡書店的又一輪價格戰,這使得獨立書店脖子上的絞索又緊了幾分。據悉,繼京東、當當、卓越、蘇寧之后,百度樂酷天、QQ商城、一號店等幾家國內的主要電子商務巨頭也已經在圖書網絡零售市場集結完畢,蓄勢待發。與風生水起的網上書店截然相反的是,在一系列小書店倒閉之后的光合作用書房的停業。
準備進入圖書零售市場的電子商務大鱷們,或者有巨量的資金儲備,或者有雄厚的外資支援,或者有龐大的網上用戶,或者有完備的物流系統,自然會在圖書零售市場大有作為。而獨立書店勢單力薄,所銷售的圖書以人文社科為主、沒有教材教輔支持;限于店面、倉庫、資金流等原因,他們不可能大批進貨,因此不具備與出版商議價的能力;他們也不具備新華書店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能力,本來就因為房租、水電、人力資源等費用的上漲而運營艱難,現在這些資金雄厚、不怕賠本、規模巨大的電子商務大鱷加入圖書零售,不啻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不!不是稻草,而是巨石。
網絡時代,城市還需要獨立書店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誰都不能否定,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圖書是文化的載體。書店不僅是了解一個城市的窗口,而且是城市公共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知名的獨立書店更是一個城市的文化景觀。我們想一想東京神保町的書店街、倫敦的小書店,就會同意此言不虛。改革開放以來,散處于我國各大中城市的獨立書店,以其紛繁的個性、卓絕的堅守,為城市貢獻著縷縷書香,為愛書人建構著精神家園。然而,在當前,獨立書店的現實是在掙扎,在批量死亡。
?政府應該做什么
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書店作為文化事業的重要部分,作為城市的名片,在這樣的背景下理應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過去這種支持往往是政策層面的,落不到實處。我們很高興地看到,新聞出版總署有關負責人談到,有關部門即將出臺政策,“我們會要求在城市規劃中留出書店的位置,甚至是城里最好的位置。除了大的書城建設,也要為小的獨立書店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以保持一個城市的文化生態。”
在未來規劃中有此安排,對獨立書店當然是一個好消息,但問題是許多書店可能已經等不到那一天了。政府現在就應該出手,拯救已經處于危局的獨立書店,尤其是那些在社會上已經有一定知名度的書店。政府應以最實際的措施,保護符合城市文化設施布局要求的中小型獨立書店的生存和發展,對符合城市文化特征、具有歷史意義的特色書店,可以考慮提供財政援助。讓這些書店有好的生存狀態,進而謀求發展,對國家的文化建設是否更有意義?
對比許多發達國家,中國獨立書店所承擔的稅負是相當高的。作為國家文化改制試點單位的新華書店,可享受免征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及房產稅六大稅種的稅收優惠政策。同為書店經營者,民營書店卻無法享受與新華書店相同的稅收優惠政策,因此生存環境更加嚴峻。國家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就應該給予獨立書店與新華書店相同的減免稅的政策。國家對中小企業以至微型企業的優惠政策,都應適用于獨立書店。
其次,政府應該建立嚴格公正的市場規范。當前尤其要明確圖書作為特殊的文化產品,銷售商不得在未經出版商許可的情況下低價銷售,更不允許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引發惡性競爭。無論是電子商務,還是獨立書店,都應遵從這一規范。在發達國家,包括我國的香港,行業協會在維護市場規范方面都很有作為,不遵守行業規范的,會受到集體抵制,甚至會被逐出市場。當前,盡管中國出版和發行協會對于圖書零售市場的惡性競爭問題屢次發聲抗議,但因為相關法律規定不到位、行業協會的權力有限,根本不能制止低價傾銷、操控市場的行為,因此必須由國家完善法律、有關部門嚴格執法,嚴厲處罰不正當競爭者,如此才能維護圖書市場的規范運行。
?社會可以做什么
讓獨立書店得以生存和發展不應該僅僅是政府的意志,還應該成為社會的共識,尤其是那些大地產商、大業主房東、產業園區的經營者、學校或企業的領導者。他們如果明白讓一家有特色的書店落戶到自己的區域,會有助于該區域文化資質的提高、會使其功能更加完備、形象更加豐滿,他們就會以優惠的租金、拿出合適的空間來讓獨立書店經營和發展。在這方面,香港的經驗值得借鑒。我們知道,香港的大地產商、大業主,如長實、新鴻基、恒基等,在大型商場和住宅小區中都會給書店預留位置,然后向有資質的書店發出邀請,請他們來考察辦店。出租給書店的部分,租金要比一般商鋪便宜很多;租約到期后,續租的房租升幅也低于一般商鋪,因此,盡管在香港開書店的毛利也很低,但書店經營者考慮到大商場的人流等因素,仍會進入開店。許多內地人進入香港的綜合商場,往往會訝異于香港租金那么高,書店為何仍能生存,其秘密就在于此。
此前,許多書店之所以難以生存,就在于鋪面租金的節節攀升。明乎此,我們呼吁那些房東們,不管是國有的、還是私有的,請大家支持文化的存續、盡可能地降低書店業者的房租負擔吧!我們也呼吁國家出臺政策,對于有獨立書店營業的業主實行稅收的減免。這樣幾個方面的合力,就會挽救大批書店于危難之中。現在,文化在同資本搏斗,勢單力薄的獨立書店同網絡書店的對壘不得不處于下風,未來我們期望文化同資本攜手,希望內地的李嘉誠、郭炳江們支持文化,在自己的房地產中加入文化的成分,提升產業的含金量,為文化的繁榮添磚加瓦。
?出版社可以做什么
獨立書店也期待得到出版社的支持,尤其是以人文社科圖書為主的出版社。出版社在批發折扣上給獨立書店哪怕三兩個折扣的折讓,就會使獨立書店的毛利增加一點,進而就會令其可以在店員待遇、購書環境等方面得到改善,就會使讀者在書店里得到更好的服務。由于獨立書店面積有限,進貨量不大,出版社方面不肯稍做讓步。其實,聚沙成塔,眾多獨立書店銷售好了,發展了,反過來也是對出版社的最大支持。尤其是國家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號召,政府的各項基金對出版進行資助,使出版社可以在人文學術方面加大出版力度,以前難以出版的大型項目現在都可以出版。然而,國家對出版業的支持沒有能夠分潤于書店和讀者。社會應該達成共識,凡是國家資助的出版物,應該以更優惠的折扣交給書店,書店再以比較便宜的價格賣給讀者,這樣才能讓國家對文化的支持惠及社會。我們可以計算,目前政府用于各種出版基金的補貼已經不下數億元,由此而形成的學術圖書的出版能力將增加近20億元的規模,這部分圖書如果對書店讓利,將會對獨立書店形成極大的支持。未來面對電子出版物的競爭壓力,出版社的紙質圖書要銷往何處?可以說,現階段出版社出手支持獨立書店,就是存續書香,就是弘揚文化,就是對于未來的自救。
?書店自己應該做什么
呼吁國家和社會的支持,不是說書店自己就可以坐等。獨立書店要在網絡時代獲得生存和發展,必須進行創新和改革,要努力尋求合乎市場規則的經營之道。比如,書店自身的戰略和布局要調整,應該向專業化、特色化發展,由單純的銷售功能向銷售、服務功能轉變。除為讀者提供優質的圖書產品外,還應注重營造良好的購書環境、提高服務質量。要通過組織策劃營銷宣傳活動帶動更多讀者讀書,以此來拉動書店銷售。應加強市場運營能力,加強社店合作,維護良好的環境,形成新的營銷模式。有條件的可以辦起自己的網店,也可以賣音像制品、賣文具、賣咖啡、賣“文化”,同時可以向社區活動站、社區圖書館或俱樂部方向發展。要以文化為核心,通過與讀者的互動,凝聚客群,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務、更好的體驗,實現文化感的增值;應籌辦文化沙龍、公益活動,與作者面對面,以此來贏得讀者認同。同時,書店要提高經營與管理水平,不應盲目擴張,通過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費用,使自己的企業健康發展。總之,獨立書店應該有自己的清晰定位、在經營中尋找差異化,最終達到擴大銷售、良好生存、穩定發展的目標。我們已經看到,獨立書店也有經營得好的,比如,在北京就有萬圣書園、讀易洞、雨楓書館等,可見在這樣艱難的局面下,等待獨立書店的不一定就是死亡。
在獨立書店自身改革創新、提高管理運營水平方面,三聯韜奮書店有自己的一番甘苦。三聯韜奮書店原名三聯韜奮圖書中心,成立16年來,在社會上有不錯的口碑,但由于各種原因,近些年連續虧損,在專業審計中,未計多年積欠房租,已累計虧損達2000余萬元。2010年,在三聯書店的支持下,初步改變了原來瀕死的運營狀態。2010年8月,三聯書店注資2000萬元,將圖書中心改制為有限公司,店名也改為三聯韜奮書店,三聯韜奮書店在改革中,堅持做好產品,以自己的選書眼光為讀者提供優質圖書,書店引入著名文化品牌,加強了新書和暢銷書的進貨和促銷工作。書店堅持為讀者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比如坐在樓梯上閱讀的讀者始終是書店的風景。書店致力于為顧客提供服務附加值,許多原來不經營的產品現在都已進入店堂,比如文具、創意產品、港臺圖書等;書店還力求每兩周舉辦一次文化講座或圖書推廣活動,以凝聚人氣;書店還加強了館配和團購業務,同各大機構和學校合作,以自己的選書眼光,幫助機構的圖書館加強書種建設,取得很大成績。書店調整營業面積,騰出二樓,由雕刻時光咖啡廳經營。兩個文化品位相近的機構合作,為彼此帶來增長的動力。改革已經帶來成效。
在這里不能不說的是,三聯韜奮書店有了一點盈利,前提是三聯書店為堅守三聯韜奮書店這一北京知名的文化景觀,從2008年起,已經不收韜奮書店的房租。書店現在的面積為1400平方米,如果三聯書店以市場行情的半數,每年向三聯韜奮書店收取百萬左右的房租,那這個書店依然不能生存。由此也更加證明獨立書店的生存堪憂,需要國家和社會以切實的措施扶持。
?讀者支持是根本
獨立書店更期待讀者的支持。獨立書店的生存問題,是書業的整體問題。這個問題固然需要政府、企業的支持,更需要全社會營造熱愛讀書的環境。毋庸諱言,閱讀環境的缺失,是近些年一直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網絡的發展更加速了碎片化閱讀的風行。十年來,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大幅提高,但人均購書和閱讀率卻基本沒有提高。日本“80后”作家加藤嘉一出版《中國的邏輯》,認為中國的知識非常廉價,一本書的價錢不如一杯咖啡。中國內地居民每天的人均閱讀時間不足15分鐘,只有日本人的幾十分之一,甚至遠遠低于被人們視為“文化沙漠”的香港。筆者在一條微博上提到猶太人年人均讀書60本,網友竟是一片質疑之聲!無怪乎有人認為中國現在已經是一個典型的未富先傻的低智商社會。
我國2008年公布的第5次國民閱讀調查顯示,全國戶均消費圖書僅1.75本!從近期公布的第8次國民閱讀調查來看,現在比2008年閱讀率雖有所提高,但提升點很低,說明閱讀大環境并沒有很大改善。只有全社會,尤其是青年學生,進入多樣的、沉靜的閱讀,建設一個書香濃郁的社會,才能挽救我們的書店,繁榮我們的文化。
說到底,書要一本一本地賣出去。網上書店以超低的價格優惠、送書上門的服務,令獨立書店淪為網上書店的陳列室。許多讀者在書店里徘徊、翻閱,選好心儀的圖書,然后或拍下書名,或記下定價,再到網上下單購買。作為書店的經營者,我們當然不能阻止讀者這樣做,但是,這種現實難道不是對書店的殘忍嗎?讀者朋友,如果在書店里能夠體會到書籍的清香、文化的韻味,那請你在選書之后,哪怕順手只買一本,再走出書店吧!這是一個有文化的讀者對獨立書店的最大支持。
翟德芳(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