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是我們的黃金十年,然而,“這些年來我一直有一個深刻的感覺,那就是隨著中國的硬實力在全球越來越強大,我們的軟實力跟不上硬實力的發展。”為學習和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日前北大民進文化論壇在北京大學召開,中國入世談判首席談判代表、博鰲亞洲論壇咨詢委員龍永圖的發言一開口就顯現出其一針見血的坦率風格。他對“軟實力”給出了自己的理解,軟實力即對內的凝聚力和對外的影響力,核心是文化軟實力。
2009年,龍永圖在澳大利亞的一份報紙上看到一篇文章,心情很沉重,因為其中提到,中國在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時候不要高興得過早,必須回答一系列的問題:第一,中國哪一天能做到讓全球尤其是亞非拉國家的精英們把他們的孩子送到中國去留學?第二,看一看全世界有多少人在看中國的電影電視劇、聽中國的音樂、讀中國的書?第三,看一看全球消費者在選擇他們的主要消費的時候,有多少人是選擇中國的品牌?“這些沉重的問題說明我們在打造硬實力的同時,軟實力確實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因此,對于怎樣加強中國文化軟實力、加強中國文化建設問題,他提出了三條建議。一是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營造一個有利于打造文化軟實力的外部環境。也就是要從過去關注經濟總量,到關注經濟質量。這個轉變意味著我們今后將更多關注民生,更多地關注社會穩定和諧。第二,在打造文化軟實力時,不要忘記文化畢竟是上層建筑,基礎還是經濟。在建設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我們面臨很大挑戰,誠信缺失是法制經濟面臨的重要問題,如何通過建立一個真正的法制社會,建立一個誠信的體系,來建設新的文化軟實力,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第三,培養一批能夠和世界對話的人才。他們應該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對國外的經濟文化歷史等應該有深刻的理解,應該有良好的外語知識,能夠與國外進行有效的溝通。話語權的一個決定因素是能否有一批真正能在國際上起決定作用的人才。中國有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里面,在全球制定新的治理方案的過程中,我們到底有多少話語權?龍永圖說:“我腦子里經常浮現一個很尷尬的畫面,一位老兄,背著一大麻袋錢,但當他走到講臺上的時候,卻講不出話。”所以龍永圖認為,在文化建設過程中,不僅要打造強大的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只是一個載體,它的魂是人,是文化。龍永圖引用了臺灣文化學者龍應臺的一句話來說明什么是有文化的人:什么叫文化?文化實際上是一個人怎么對待自己,怎么對待別人,怎么對待周圍的環境。“我們如果有這樣一批人,我們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就會逐步地建立起來,在此基礎上打造中國綜合的軟實力,從而使中國在世界上不僅僅是第二大經濟體。這個事情可能發生在15年以后,那時全世界會發現中國不僅僅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也是一個受人尊重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