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
關于建立“攝影與影像學”一級學科的提案
鄭更生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日益成為評判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近年來,文化強國建設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文化人才培養是文化強國建設中尤為重要和關鍵的一環。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為文化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攝影因其獨特的視覺直觀性、現場可證性、瞬間永久性,在記錄社會發展和變革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外宣舞臺能達到“一圖勝千言”的效果,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但與之不相適應的是,攝影人才培養出現瓶頸,具有國際視野、視覺涵養和科技素養的復合型人才短缺,攝影呈現娛樂化、流水化趨勢,大眾消遣性圖片和商品營銷圖片占主流,與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文藝高峰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
高校作為高端攝影人才培養和成長的搖籃,應該有所作為。目前高等攝影教育的現狀是:攝影不是一級學科,甚至不像美術、舞蹈等其它藝術門類一樣是單獨的學科體系;很少有高校設置攝影學院或攝影系,在有的高校甚至還不是一個專業方向,只能作為課程教學。高校攝影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散碎和被邊緣化。其原因在于攝影被普遍視為一種以技術為基礎的操作性知識體系,而非藝術理論體系。以研究生教育為例,在202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布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中,攝影仍然不是一級學科。研究生培養層面缺失,本科教育就會形成上升通道栓塞,而長期栓塞的結果必然導致本科教育萎縮,造成高端人才培養不足,形成全社會攝影審美能力提升疲態和相關產業技術創新失速。長此以往,由攝影技術應用大國向技術與藝術創新發展強國轉變的夢想,會因人才支撐乏力而難以實現。
從國際高等攝影教育來看,大部分國家都將攝影學設置為單獨學科,并且注重培養復合型視覺人才。從國內攝影生態來看,繁榮且活躍的行業態勢足以全面支撐攝影學科建立:攝影從業者眾多,保守估計約百萬以上;攝影組織眾多且結構完善,僅以中國攝影家協會為例,全國地市級攝協已實現全覆蓋,縣級攝協覆蓋率超過80%;群眾基礎廣泛,新攝影組織和新攝影群體不斷增加;攝影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不斷轉化為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硬實力。從時代發展來看,在圖像、影像傳播呈幾何級數爆炸的數字時代,亟需成熟科學的攝影學科建設。中國高等攝影教育要順應時代做出科學調整,將之上升到學科建設層面。
建議:
1、加強頂層設計,與國際接軌,將攝影學列為一級學科。完整的知識體系是建立學科的必要考量因素,攝影可分為技術知識體系與藝術知識體系。當前攝影的技術知識體系非常完整:攝影是光學、化學材料、機械、電子數碼等多個技術門類的綜合應用,有扎實且清晰的技術發展歷程,與人類社會的技術革命齊頭并進。攝影的藝術知識體系也有足夠積淀:從作品來看,經過攝影術傳至中國后的不斷實踐,積累非常豐富、厚重;從攝影史來看,其發展有高峰低谷,脈絡清晰,攝影家群體龐大;從理論研究對象上來看,除傳統攝影門類外,數碼時代衍生的很多跨界影像內容也應并置于視野中。攝影作為一個學科,具有扎實、穩定的基礎。
2、樹立“大攝影”理念,將學科名稱確定為“攝影與影像學”。發揮高校專業性、前沿性優勢,用跨學科、跨領域眼光擴大攝影外延,對攝影與影像做貫通式研究。這有利于生成影像視覺文化與藝術知識體系;有利于對攝影技術、藝術及兩者創新融合等領域的專門研究提供更好的資源支撐;有利于為藝術創作和技術創新提供不竭的動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