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界代表委員聚焦助力鄉村振興——
用好特色文藝資源,推動地方文旅產業發展
“以文化藝術助力鄉村振興”“藝術設計、工藝美術賦能鄉村振興”“用好文化引擎,帶動城鄉發展”……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鄉村振興”成為一大“熱詞”——關注鄉村振興的代表委員紛紛從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的視角出發,為促進城鄉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不同的思路。其中,文藝界代表委員尤其關注文藝與城鄉發展的關系,特別是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藝資源推動鄉村文旅產業發展的路徑。大家注意到,當下依托民間文藝進行的文旅開發已頗具成效,但依然存在著普遍的問題,制約著進一步發展。未來應如何充分開發、利用特色民間文藝資源,推動地方文旅產業發展?代表委員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愿景:地方特色民間文藝是“點亮鄉村”的重要資源
“用藝術點亮鄉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劇協副主席、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用帶有詩意的語言表達了對于文藝助力鄉村振興的愿景——“文化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基礎,藝術是凝聚振興力量的重要載體,藝術產業是推動鄉村結構轉型升級的有益環節。”
像王勇一樣,很多代表委員都注意到了城鄉發展、鄉村振興中的文藝力量。“全面鄉村振興,不僅僅是指道路設施、村容村貌的改觀,更要注重產業振興、文化建設,做到既要‘塑形’,更要‘鑄魂’,充分發揮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能夠為地方提供“精神聯結”的民間文藝具有“鑄魂”的功能,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劇協副主席、江蘇省淮劇團一級演員陳澄特別提到了民間文藝“鑄魂”功能的重要性:“對于鄉村振興來說,‘鑄魂’無疑起到更深刻的根基作用,也有助于鄉土文化更好地發揮其助力鄉村旅游的作用。”
的確,“鑄魂”是“塑形”的基礎,也是推動地方文旅產業發展的基礎。王勇同樣注意到,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文藝具有“凝聚文化共識”的功能,可以通過傳承地方文化基因“共建精神家園”。在此基礎上,王勇進一步提出,要依托地方特色文藝資源,“為建設美好鄉村生活提供豐富的藝術產品”——“打造藝術生產、運營、服務的產業環境,以‘藝術+鄉村’的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很多地方都有其獨具特色的民間文藝資源,民間文藝來源于民間,沾染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對于助推地方旅游產業發展具有天然的優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邱運華認為,民間文藝既是最直接、最純粹的旅游產品,又可以成為旅游地的特色文化標識,吸引人們前往。“在旅行中,假如導游沒有山歌唱,旅途就會顯得很遙遠,聽了山歌,這一路會更有厚實、豐富的感覺。”邱運華表示,當地獨特民俗風貌、手工藝品及故事和傳說、民歌民謠等民間文藝形態,都可以成為讓人們產生旅游空間體驗的獨特資源,成為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
現狀:特色民間文藝資源仍有待充分開發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各地對文旅產業的開發中,民間文藝扮演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一些著力突出地域民俗特色的古城、古鎮及民族村寨,已成為網絡社交平臺上的“打卡勝地”,游人如織。這既為當代文旅產業發展提供了可遵循的思路、模式,更讓人們看到了傳統民間文藝資源在產業發展中的強大力量。
不過,盡管如此,當今依托民間文藝資源進行的文旅開發,仍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兩會期間,民進中央提交了“關于非遺賦能鄉村振興的提案”,以非遺為考察對象,該提案指出了當下以非遺推動鄉村文旅產業發展的不足之處:“非遺活化利用不足,助力鄉村產業振興不夠。非遺傳承人與文旅產業主體對相互合作重視不夠,均缺乏主動合作意識與愿望,零星合作也僅將非遺作為表演節目而非地標式文化資源,未能以帶動文化產業發展為目標。”民進中央的提案指出,當今,大多數非遺產業化程度不高,品牌建設不足,缺乏市場化運作,缺乏營銷抓手,不被大眾所熟知;部分非遺文創產品銷售渠道窄,銷售方式單一,僅停留在線下小范圍宣傳,未通過線上平臺延伸業務。
對民間文藝進行開發的“市場化運作”的缺乏,還體現在文旅產品的“粗制濫造”上。“地方旅游產業開發過程中對特色民間文藝的利用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規劃、設計不足,產品原始、粗糙,不能滿足游客的審美和需求。”邱運華表示,當下旅游開發主體急需提升旅游產品設計水平,否則旅游產品的附加值就無法充分體現,“人們購買的是文化產品和服務,而不是未經加工的原材料”。
展望:為文藝資源開發引入藝術設計
“以民間文藝助力地方文旅產業發展,未來的方向應該是把高水平的藝術設計經驗帶到新農村建設中。”邱運華表示。
“以藝術設計賦能鄉村振興”,一直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館長郭愛和所秉持的理念。2015年,郭愛和帶領他的團隊來到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羅嶺鄉,建立了“三彩陶藝村——愛和小鎮”。幾年來,“愛和小鎮”依托當地的陶瓷文化資源,注入陶瓷元素,把小山村打造成了“現代‘陶’源”,帶火了當地的農家樂和文創農產品。
類似于“愛和小鎮”,為文藝資源開發引入更為專業化的藝術規劃、設計,一些地方已經嘗到了甜頭。2016年,由陳澄和陳明礦主演的現代淮劇《小鎮》獲得全國第十五屆文華大獎,不久之后,《小鎮》就出現了“衍生產品”——位于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的九龍口旅游度假區嗅到了“商機”,在當地的沙莊村打造了現實版的“淮劇小鎮”——據專家考證,沙莊村正是淮劇的發祥地和興盛地。
“這是一個經過精心規劃、設計的文旅項目,在淮劇小鎮中,融入了諸多淮劇元素,包括淮劇傳統劇目演出及聲腔、表演推介等,并將舞臺上的淮劇《小鎮》搬到景區之中,原模原樣地還原,使游客拉近了與淮劇的距離,感受到了淮劇魅力,這將我們的特色地方戲推到了文旅產業的最前沿,讓民眾充分參與其中。”陳澄認為,淮劇小鎮是充分利用民間文藝的一個典型案例,將傳統資源與當下人們的文旅消費需求相對接,對民間文藝資源的文旅開發具有示范意義。
“要利用好民間文藝資源,就要堅持藝術規劃先行。”郭愛和表示,要在鄉村建設中提前融入藝術設計理念、提前規劃,并在規劃中融入藝術思維和前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