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丸傳奇
回眸“雷允上”
“北有同仁堂,南有雷允上。”要說中華名藥六神丸,不能不從雷允上的身世講起。舊時,店號大多取自主人字號。據清《吳縣志》記載,雷大升,字允上,號南山,吳縣人。乾隆元年,舉鴻儒不就隱于醫,遇貧者與之藥,尤精于修合丸散膏丹,為時所重。雍正十二年,雷允上在蘇州閶門創辦了誦芬堂。由于雷允上醫道出色,所制藥品療效顯著,因而雷允上的名字不脛而走,名噪姑蘇,人們便將人名和店名連稱為“雷允上誦芬堂”相沿至今。
正當雷允上大展宏圖時,太平軍的一把戰火毀滅了藥店的大好前程,蘇州閶門地區一片火海,誦芬堂毀于一旦。店主欲哭無淚,憂郁而終,家人四處逃散。雷氏后人雷純一逃到剛剛開埠的上海,在法租界老北門附近開設“上海雷允上誦芬堂”重操舊業,經過數十年的苦心經營,藥店仍沒起色。直到雷純一之子雷滋蕃繼任才有轉機,因為他遇上了一位昆山的顧姓老人,獲贈“六神丸秘方”。雷滋蕃如法炮制,終因療效靈驗而一炮打響,使“誦芬堂”走出困境。
但是,當時在上海其他分店的雷氏族人對此十分眼紅,一致要求雷滋蕃公開秘方,共同經營,被雷滋蕃拒絕后,族人強烈要求他離開上海,停止出售六神丸,以求得其他分店的相對安逸。一氣之下,雷滋蕃移師無錫,另立門戶,重新掛起了“雷允上誦芬堂”的牌子。
當時的蘇州已相對安定,經族內長者多方調解、協商,無錫店又回到了蘇州。光緒二十八年,雷氏家族集資大洋一萬塊,一次性買斷原雷滋蕃牌六神丸的生產經營權,并重新注冊“九芝圖牌”商標。從此,雷允上老店扎根蘇州,除六神丸外,還研創了其他聞名遐邇的中成藥,使雷允上成為300年不倒的馳名藥號。
解讀“六神丸”
六神丸系由麝香、牛黃、珍珠、冰片、蟾酥、雄黃六種中藥組成,牛黃清熱解毒、珍珠安神明目、冰片開竅醒神、蟾酥化瘀止痛、雄黃除濕消腫,將六味名貴中藥“強強聯合”后,六神丸就具有主治爛喉丹痧、喉風乳蛾、咽喉腫痛等病癥的功能,受到普遍追捧。特別是民國初期,馮玉祥、梁啟超等名人也受益于六神丸,六神丸更是身價百倍,扶搖直上。
雷允上所制的六神丸以選料考究、制作精細著稱。所采用的珍珠一定要用新光珠、老港濂珠,而不用人工養殖珠。配用麝香必用“杜字香”的品牌。再以蟾酥為例,為了不使假貨、次貨混進藥料中,每逢夏季,雷允上都要派出藥工,發動四鄉漁民捕捉蟾蜍,并在他們的眼皮底下進行洗凈和刮漿的工序,所以六神丸中的蟾酥素以采用當面刮蟾蜍而著稱于世。
雖然是丸藥,但還有大小之別,北方丸藥常是大號型,給吞服者帶來不少困難。為了老少皆宜,六神丸獨辟蹊徑地做成了芥子形狀,細細小小、光光滑滑、油油亮亮,而且一切都是手工制作,不可思議。這道手工制作六神丸的工藝俗稱“泛丸”,是雷允上藥店的絕密工藝,世代保密。據老藥工反映,制丸時只有口傳,沒有筆錄,而且每人只從事一道工序,所以一直未能揭秘,真是人間奇跡。即使抗戰時日本人虎視眈眈,妄想竊為己有也未能得逞。雖然后來人人知道六神丸由六味中藥組成,但由于制作工藝從未泄密,使雷允上六神丸始終擁有獨創性的專利。
由于各道環節的精益求精,六神丸成為與仁丹、清涼油、痧藥水等一起齊名的靈丹妙藥,普及全中國,暢銷東南亞,享譽全世界。2008年,雷允上六神丸制作技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單鳴)
· | 福建漳州非遺進京展演 |
· | “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出版 |
· | “保存”也是一種保護 |
· | 警惕非遺熱背后的“強遷”和“改造” |
· | 謀求城市化與非遺保護的共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