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求城市化與非遺保護的共生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鄉土社會中成長起來的,沒有鄉土社會這塊“土壤”,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會失去生存的依靠和發展的空間,極易喪失自我,成為歷史的遺跡。隨著我國廣大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土社會必然要向市民社會轉化,“有農業無農村,有社區無農民”將是未來農村發展的前景,這種貌似合理的變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其實是重大的擠壓,甚至可以說,農村城市化在某種意義上抽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存在的“根基”。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城市化洪流中紛紛消殞,已是明證。能不能將祖先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完好保存并傳給后人,成為擺在國人面前的重大考驗。
那么,面對城市化,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是否就無法招架、無藥可救呢?不是的。城市化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是任何人、任何國家都難以阻擋的,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排斥這個進程顯然是不現實的。但將二者完全對立起來,也是極不明智的。盡管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諸多困難,但我們也要看到城市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和發展的助推作用,它為日新月異的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間,這些空間主要包括:
社會空間。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人們的生活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催生了人們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在生活中,人們對傳統的回歸心理日益強烈,非物質文化遺產遂以各種形式進入人們的視野,構成了人們環境生活的一部分。譬如,上海世博會的很多場館和環境設施,無論從內部到外部,還是從平面到立體、從小型到大型,都運用了傳統工藝美術的形態、工藝和材料相配合。中國煙草博物館的序廳采用了傳統漆藝裝飾。又如不少賓館飯店采用陶板、金屬等工藝美術手法進行裝飾,顯示出高雅的氣派。直接體現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紀念品、禮品的開發,在各個城市得到蓬勃發展,已具相當規模。
家庭空間。在城市家庭空間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或作品的存在,能夠體現出市民自己獨特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情趣,在美化家居環境的同時也豐富了其精神生活。例如,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家具,近年來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紅木家具、古典家具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成為當今新貴一族和眾多投資者追捧的對象。這一產業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品(如玉雕山子、陶瓷掛屏、陶瓷臺燈等)的興旺。再如,不少家庭的墻體裝飾更趨多元化,更豐富多彩,一些漆藝畫、瓷板畫和木雕飾品等傳統工藝美術作品成為家庭墻體裝飾的亮點。
創新空間。要想保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變危機為機遇,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得到保護、繼承和發展,就必須追隨時代步伐,不斷創新。例如,民間剪紙藝術可以運用于室內陳設家具和環境裝潢,從而獲得新的視覺效果。燈彩一般只是在過元宵節時熱鬧一番,但在上海旅游節中,僅彩車一項每年均有相當的規模和影響。在浙江,東陽木雕市場已向國外發展,大量的歐洲古典家具、日本佛籠、廟宇雕飾等一派興旺。如何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是永遠走不完的路,也是開拓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空間的不竭動力。
可見,我們能夠實現城市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共生發展。能使二者兼容的辦法,大的方面看有兩個:一是做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收集、保存和陳列工作,使其必要時能夠再現;二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城市化進程中得以繼承,在開發中保護,在利用中發展,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最佳結合。后者屬于“活態保護”,應當尤其受到重視。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增強文化創新意識。在城市化面前一成不變,固步自封,是我國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滅絕的主要原因。我們應借鑒和學習國內外先進、成功的經驗,對傳統文化、傳統技藝進行適當揚棄,保留那些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采的精華,吸收一些超時空、抽象前衛的理念融入作品創作和產品開發中,以適應現代人的審美心理需求,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使源于民間的傳統藝術走入千家萬戶,并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從經濟社會發展中審視、定位,從文化受眾的需求中探尋方向,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從現代精神中激揚情感,從文化碰撞中萌發新意,從科學技術手段中豐富形式,才能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二、發展文化產業。在文化消費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化所推動的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正以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的形式為“文化”披上物質的外衣,文化從心理、意識和觀念等抽象的層面向世俗的、物質的范疇延伸,越來越具有物質商品的形態。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充分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價值,深入探究其文化底蘊,將其轉化為可供物質消費或精神消費的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就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最有效的一種措施。
三、搞好文化旅游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特殊的旅游資源,它不僅能滿足游客的心理需求和文化需求,而且能增強國內游客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使游客在游玩、觀賞過程中受到一定的文化熏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應該是“保護性”的開發,即我們雖然可以對該遺產的展示、流通予以某些形式上的創新,但是不能破壞文化生態,不能違背該遺產本質上的特定性,任意扭曲其本來面貌。保護性旅游開發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獲得了生命的延展,可被視為一種既滿足了社會的需求,又很好地傳承了傳統文化的雙贏模式。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工藝品的主要價值并不是實用價值,而是審美價值,因此它和一般的工業產品有較大的不同。目前,大部分傳統工藝品生產企業銷路狹窄、利潤微薄、經營困難,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延續是很不利的?;诖?,政府應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大對這些生產企業的扶持力度,以減輕企業負擔,降低其生產成本,提高其經營靈活性,最終提升其市場競爭力。此外,政府要加強各種支持平臺的建設(如公共服務平臺、人才培養平臺、產權交易平臺、服務外包平臺等),通過這些平臺建設,規范企業之間的競爭行為,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引導相關產業合理布局,扶持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盡力拓展、延伸產業價值鏈,構建產業群;建立健全創新激勵機制,鼓勵文化革新;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
五、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诜俏镔|文化遺產領域知識產權侵權現象非常普遍,我們應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知識產權保護的多重性,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即不僅有外觀設計方面的保護,也有專利權、著作權、商業秘密等的保護。到底采用何種保護模式,應當根據知識產權法的立法宗旨并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相關產品的自身特點來確定。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城市化提供的有利條件并予以現代化轉型,獲得繼續生存的機會甚或獲得空前的發展,城市化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就不是“禍”,而是大大的“?!?。
(編輯:單鳴)
· | 福建漳州非遺進京展演 |
· | “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出版 |
· | “保存”也是一種保護 |
· | 警惕非遺熱背后的“強遷”和“改造” |
· | 李延聲:非物質文化遺產詩詞應加入中小學課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