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了一輩子小角色的大演員——緬懷著名表演藝術家黃宗洛
黃宗洛在話劇《茶館》500場紀念演出前講話 新華社發
北京人藝著名表演藝術家黃宗洛去世后,引起社會各界對他的深切緬懷。
黃宗洛1952年進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以“三小”起家,即《茶館》中的松二爺、《智取威虎山》中的黃排長、《三塊錢國幣》中的巡警這幾個小角色,成為舞臺上和觀眾心目中的表演藝術家。除此以外,他還先后扮演了《帶槍的人》中的葉費姆、《星火燎原》中地主家的人、《怒濤》中的許政、《鳳水東風》中的魏老增、《同志,你走錯了路》中的陳參謀長、《左鄰右舍》中的趙春、《小井胡同》中的畢五等50余個舞臺角色,都于微細處大放異彩。
尤其是《茶館》中的松二爺十分鮮活。北京人藝的同事回憶道,“為了演好這個角色,黃宗洛簡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從研究旗人習俗入手,然后以松二爺身份步入生活。他身穿長袍馬褂,腰帶上掛了十三件零碎:挖耳勺、煙荷包、鼻煙壺、玉佩、絲穗兒……他蓄須留指甲,成天練蘭花指,還特意到鳥市弄來一雙黃鳥,將鳥籠擦得锃亮,就這樣全身披掛,在隆福寺、地安門一帶泡茶館。按照劇情要求去生活,去捕捉感覺。天長日久,就連茶館里跑堂的、慣常的茶客都把他當成真的滿族遺老。”就這樣,上得臺去,把一個滿清遺老演得活靈活現。不論在國內,在歐洲,在日本,黃宗洛在《茶館》中演的這個“松二爺”,都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北京人藝著名演員鄭榕回憶說:“他在每個小的角色上全力以赴。他說,做一個演員,就必須對生活‘暈進去’,全身心地投入,不管是大角色小角色,有臺詞沒臺詞,戲里戲外,臺上臺下,都得要認真地進入人物。他時常把不知名的小角色,在舞臺上演得非常出彩,導演都佩服。像《智取威虎山》《三塊錢國幣》,他都把一個小人物演成了一場戲。黃宗洛的這種精神就是做好普通事,做好普通人,全力以赴,不爭名爭利,這種精神是最偉大的精神。”
黃宗洛在影視方面,也多次表現出過人的表演功底,電影《田野又是青紗帳》《遠離戰爭的年代》《找樂》,電視劇《擎天柱》《大宅門》《笑傲江湖》《西游記》《我愛我家》等作品中,更多觀眾認識并喜愛上了他。
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李前寬深情回憶道:“我和黃宗洛老師在《田野又是青紗帳》中有過合作,黃宗洛、陳強、張瑞芳老師都是我國電影界的前輩,他們把自己一生的才華都奉獻給了廣大觀眾,創造了很多經典形象,自始至終把觀眾奉為上帝。他們嚴謹的創作態度、質樸豁達的人生境界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們不為名不為利演出。他們走了我們很難過,但他們的精神留下來了,他們的高風亮節、做人的品格都讓人難忘,尤其是在名利場上大家都暈頭暈腦找不到北的情況下,他們的精神尤為可貴,其人生的品格像金子一樣沉甸甸的,我把他們奉為學習的榜樣。我們年輕的藝術工作者要把他們的精神財富傳承下來,當今文藝大發展大繁榮,我們得做得更好才能不辜負老藝術家們未竟的事業,我們雖然心情很難過,但他們永遠定格在我們心里,定格在電影藝術的畫廊里,從未離開我們。”
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說:“在藝術教育中,我們要發揚宗洛老師的精神,當年他們所接受的教育促使他們這樣做,這跟今天的演員、演藝界的人面臨的問題是不一樣的,那么我將來在學校所要做的,是在課程中把老藝術家們的精神、藝德傳承下去,同時開一些老藝術家們的創作課分析,告訴年輕人這些老藝術家的電影創作在今天仍然是很經典的。我們要思考當下拍的這些作品過了幾十年后,我們的后輩能否認同我們的創作態度、我們的作品。”
北京人藝流傳著一句話,叫做“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這固然是人藝精神的一個體現,但很多人在說到這句話時,第一個想到的往往就是黃宗洛。任何一個哪怕只有幾句臺詞的小角色,到了“龍套大師”的手中,也被挖掘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就是這些琳瑯滿目的小角色,使得黃宗洛獲得了話劇和影視等諸多獎項。
在黃宗洛的“龍套”生涯中,在舞臺上、熒屏上和銀幕上一共塑造了100多個類似的栩栩如生的小人物藝術形象,自詡為“百丑圖”,其中重要的形象有72個,他自稱“七十二變”。
“自己高興,讓別人也高興,這輩子就沒白活!”這是老藝術家黃宗洛對自己藝術人生的評價。黃老粉墨一生,給人們帶來了無限歡樂。
(編輯:偉偉)
· | 黃宗洛:烹小鮮成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