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綜藝節目即將打響“原創模式”持久戰
新華網杭州12月22日電(記者 段菁菁)兩年前,“The Voice”的中國版《中國好聲音》在全球華人地區創下收視熱潮,兩年后,由原班團隊制作的《中國好歌曲》將于2014年初登上中國熒屏。與好聲音不同的是,這一模式由中國電視團隊自主研發。
“《中國好歌曲》開辟了一套全新的節目類型和思路,首創‘歌曲養成’概念,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創新意義,具有模式輸出與全球版權行銷的潛力。”12月初,燦星傳媒制作副總裁尹曉葳在亞洲電視節上首度對外介紹了《中國好歌曲》的原創模式,多位海外買家對購買這檔中國版權節目表示出濃厚的興趣。
2013年,或許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困惑:打開電視機,各個衛視都在播《中國XXX》,《中國夢想秀》、《中國達人秀》、《中國最強音》、《中國夢之聲》、《中國星力量》、《中國星跳躍》……內容涉及唱歌比賽、草根圓夢、尋求商機、明星跳水,輻射生活娛樂各個方面。
然而,這些“國字號”產品無一例外引自于國外,觀眾也并未在這些節目中看到與“國字號”匹配的制作水準。世界三大選秀之一的“X FAXTOR”中國版《中國最強音》因其剪輯凌亂、制作粗糙等問題遭遇差評如潮;風靡歐洲的跳水節目“Celebrity Splash”中國版《中國星跳躍》也因錄制過程中的專業性和安全性備受詬病。
據統計,2013年,中國引進節目模式達到創紀錄的30多種。為此,中國電視業付出了昂貴的模式費用,但似乎誰也沒有為一擲千金而手軟。
“為什么不原創?”澤傳媒高級副總裁杜澤壯說。在國外,一個創意公司一年能出上千個創意,由創意變為模式節目的只有幾十個,而最終成功的也只有一兩個。“收視為王的競爭環境,讓電視臺經受不起失敗,容忍不了給原創節目成長的時間和空間,才會急于找一個現成的模式。”
“電視臺數量過多、競爭激烈造成跟風者多,同時,在一個習慣模仿的國度,創新和版權始終未能得到相應的保護,這對于甘于寂寞進行原創的人而言是致命的。”從更宏觀的層面,清華大學教授尹鴻曾把原創力匱乏的原因指向了現有的電視體制。
2013年7月,廣電總局向各大衛視下文的“加強版限娛令”似乎被認為是鼓勵原創的一大推手。但杜澤壯卻對這一行政命令表示堪憂。“2014年,加強版‘限娛令’可能會倒逼一些有實力的制作公司或電視臺積極探索新的原創模式,但在目前的情況下,也有可能導致很多原創匱乏的電視臺只能將山寨進行到底。”
但無論如何,都無法避免一場節目模式原創的持久戰役即將打響。
站在市場最前端的民營電視制作公司表現出了“身先士卒”的決心。“通過近些年與海外電視行業接觸,我們發現真正好的模式節目其實屈指可數。中國綜藝節目這么大的體量,假如都緊盯國外模式不放,不出兩年,就會面臨沒節目可引進的局面。”燦星節目制作公司宣傳總監陸偉說。
顯然,一個全新的原創模式節目的誕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陸偉介紹,《中國好歌曲》選的是原創歌曲,這也就意味著節目中任何一首歌觀眾以前都沒有聽過,對節目模式也是全然陌生。更重要的是,原創模式是沒有“寶典”借鑒的。
“高風險的原創節目確實需要平臺支撐,因此,我們選擇與央視合作,在央視這樣強勢的平臺上,新節目可能更容易迅速發酵,產生影響力。”陸偉說。
各大衛視也嗅到這場戰役的“硝煙味”,因此,在各大衛視2014年的計劃表中,似乎可以看到集體探索原創的決心:江蘇衛視的《超級女兵》,是根據當紅電視劇《我是特種兵》系列延展出來的綜藝真人秀;浙江衛視的《十二道鋒味》是其攜手英皇打造的明星美食真人秀;天津衛視的《國色天香》,則把視角放在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戲曲曲藝元素上。
“世界范圍內,好模式都經過很多適挫的過程。同樣,對于中國的綜藝節目,這也是必經過程。”燦星節目制作公司總裁田明說,從《中國好聲音》到《中國好歌曲》、從“國字號”的引進模式到自主研發的原創模式,這個過程,就像改革開放之初,實業、工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改革,需要一個引進、消化,最終吸收的過程。
(編輯:子木)
· | 電視綜藝節目“引進”為何愈演愈烈 |
· | 除了PK,綜藝節目還該有什么? |
· | 廣電新政第一年:看誰能適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