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種”下文化
中國文聯文藝支教、文化志愿者基層服務年等相繼開展
志愿服務,“種”下文化
12月5日,是第二十八個國際志愿者日。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講文明樹新風”志愿服務、關愛空巢老人志愿服務、敬老愛老志愿服務,到處都有志愿者亮麗的身影,播灑著志愿者的激情和熱忱。而西部文化建設志愿服務、中國文聯文藝支教、文化志愿者基層服務年等文化志愿活動的展開,更拓展著志愿精神的內涵。
姜昆等當上志愿者,培訓基層文藝工作者
“當激情的絢爛褪去,責任便是本色,獨鐘責任,留下的是一面恪盡職守的旗幟;當摘去高尚的華飾,奉獻便是現實,堅守奉獻,留下的是拼搏追求的長長身影。”2013年,在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實施10周年之際,這首《致志愿者》道出了志愿者們的心聲。
2004年,由團中央、教育部等部門組織實施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招募應屆畢業生,志愿到西部支教、支醫、支農等。
借鑒西部計劃的成功經驗,針對文藝資源分布不平衡的現實,2012年5月,中國文聯啟動文藝志愿服務,成立了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和11個全國文藝家協會分團。從那時起,姜昆、徐沛東、王曉燕、霍勇、鄒立穎等文藝家有了另一個光榮的稱號——志愿者,他們以志愿者的身份“送歡樂、下基層”,面向基層文藝工作者開展藝術培訓。
“我們走在文化志愿的路上。”2013年,文化部和中央文明辦共同組織開展了“文化志愿者基層服務年”系列活動。文化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貫穿全年的志愿活動由“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愿者邊疆行活動、“大地情深”——國家藝術院團(館)志愿服務走基層活動等兩項示范性活動和多個主題系列活動組成。
“志愿服務快速發展為文化志愿服務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成為推動文化志愿服務開展的根本動力。”文化部黨組成員王鐵說。
“忙起來一天只能吃一頓飯,但過程很快樂”
12月4日,全國文化志愿服務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在福建廈門舉行。參與今年“春雨工程”的志愿者們交流了體會和經驗。在今年的內蒙古行活動中,服務小分隊分5批先后帶著設備奔赴牧區,建立“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試點。“忙起來有時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志愿者達力巴日說,“雖然付出是辛苦的,但過程很快樂。”
近年來,以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電子閱覽室為依托的覆蓋全國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已基本形成。文化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10月底,2013年“春雨工程”面向西藏、新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內蒙古、黑龍江等地區的109個縣級支中心、72個基層服務點,開展輔導、服務近7000人次。
志愿服務更注重特色和針對性,這也是文化志愿呈現的新特點。今年年初,針對中西部貧困地區鄉村學校藝術教師十分匱乏的現狀,中國文聯和中國音協、中國美協、中國舞協聯合啟動了文藝支教試點項目,選派文藝工作者和藝術院校師生到甘肅、貴州、河北省3個貧困縣鄉鎮一級8所中小學開展每期1個學期的文藝支教志愿服務。
注重招募社會志愿者,也成為文化志愿服務的一個特色。在北京、天津、廈門等地,通過搭建數字化志愿服務供需平臺,實現了供需直接對接,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文化志愿服務中。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文化志愿服務從無到有,經歷了由動員文化系統人員參與為主逐步向社會化發展的過程。把社會力量通過志愿服務方式引入基層公共文化建設,不僅拓展了基層獲取優質文化資源的渠道,還實現了供需見面、資源整合和多方共贏。
“送文化”更要“種文化”,讓文化志愿服務成為社會風尚
西南科技大學大四學生李胤南參加了首期中國文聯文藝支教。最近,他又報名參加了第二期,回到了曾支教的甘肅隴南涼水鎮涼水中心小學。“感覺和孩子們有感情了,就又回來了。”李胤南說,這里有很多留守兒童,父母大都在外打工,全鎮只有兩條進出的路,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走出去過。他希望通過畫讓孩子們看到外面的世界,感受到美和愛。
目前的文化志愿服務多以“送文化”為主,如何把“送文化”變成“種文化”,成為文化志愿服務需要面對的一道難題。專家指出,這就需要更為人性化的制度設計、更為細致的服務和保障。
此外,一支專業的文化志愿人才隊伍建設,也很有必要。文化志愿不同于一般志愿服務,對志愿者的文化和藝術等素質有一定要求,這就需要大量有專業背景的人加入文化志愿隊伍,一些文化名家的加入更是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今年5月,中國文聯推動成立了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姜昆、唐國強、濮存昕、徐沛東、解海龍、殷秀梅等一批文藝家和社會知名人士加入協會。但相關人士也指出,如何讓名人真正走進基層,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盡管目前文化志愿服務正在全國各地展開,但與當地強烈的需求相比,這樣的活動還遠遠不夠。人們期待文化志愿服務形成長效機制,讓志愿服務持續化、常態化。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