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設計何為?
瀏覽時下熱題,莫過于“中國夢”與“美麗中國”。
作為好做夢的設計學人,想自己常態的話語成為了國家愿景,自然興奮。多少年來,“現代化強國夢”支撐著國民奮力向前。夢想沒讓人們失望,而且超出了想象,國家的發展舉世矚目。然而,大喜之余,冷靜地環顧現實的周遭,卻見粗放型發展態勢下導致的另一番景象:路漸堵,城漸囧,天漸灰,水漸渾,氣漸濁,富起來的人們有時迷失在奢侈之風中……更讓我心驚的是,這亂象之中到處晃動著“設計”的影子!價值觀迷失,設計釋放的只能是負能量。我相信“一切污染都源于心靈遭污染”的說法。
“美麗中國”提出的是“美麗”,而不是“美化”。一字之差,其意何在?“麗”的含意與“質”關聯,“美麗”是內在品質的外在顯現;而“化”字,有過程感,“美化”多有點綴、裝飾、做“表面文章”的內含。因此,“美麗中國”的精神核心意味著我國的城鎮化進程進入新的歷程,是實現“麗質”而不圖謀“粉飾”。
設計作為一種專業或行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與驗證,已經是社會經濟中有力的智力支撐,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在新的歷史時期,設計何為?如何杜絕負能量,激發正能量?這取決于人們對“設計”這個事物的重新認識和解讀,取決于注入什么新內涵、賦予何種新使命。
設計表面上是應對人的物質文明的需求而展開的造物和造境活動,并且以此延伸至產業發展和市場推廣中,實際上是應對人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營造方式、服務方式……的整體構想與實現。因此,其關注點和著力點不僅有關功能性、產業性、市場性,還應該是在文化和美學引領下的體驗性和創造性的活動。
從設計哲學的立場來看,設計是面對具體訴求應答的智慧。設計活動的動機與過程,構成了設計對訴求的應答方式,它由一連串與形象物象創造相關的環節構成,其中充滿了造型想象和推演。在推演的過程中,設計圍繞著“事”、“物”、“境”的關系展開,解析其因與果的關聯,在事法、事規和事律等制約下,用創造的方式把控事理與事程,從而追求最佳的事效。
愿景創建,是設計活動的主要目標。因此,愿景的定位、氣度、格局與情懷,對于設計非常重要。這意味著賦予設計的內涵,事關其作為。所謂設計學科、專業、人才所具備的能力和能量,其實就是在設計對愿景的演繹過程中發生的。比如在事因的分析中,設計活動便會產生相應的對策和方案,由此激發創造力與革新力;而在事物愿景創建的過程中,隨著愿景故事的敘事推演,通過設計想象力的演繹,會產生相關聯的多個專業與學科的協同運作,于是,所謂的整合力便由此引發。
在“美麗中國”的語境下,我想重要的是,設計人要為社會構想出一種具有魅力的生活方式與環境,其中包括我們已經遺失了的生活儀式,它是在健康理念及其價值觀指引下的“好生活”。所謂健康生活方式,有如智者的詮釋:體壯曰健,心悅謂康,得體雅致,不奢靡、不浪費,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倡導下的生活。在那里,山清水秀,文化濃郁,物品、環境功能優化、簡明便捷、宜人美觀、舒心開智,人在其中,易于養成審美眼光與心胸。這樣的生活方式應成為時代風尚,進而拉動相應的生產方式與市場,探索破解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難題。
設計作為一個學科領域,自身具有強烈的過程性和工程性的特點,而過程中必定要與諸多相關的學科和專業協作,因此具有開放性的特征,為其學科及相關行業的跨界拓展、優化升級、完善建構創造了契機。因此,創建一種具有主動性的服務意識,集策劃、規劃、設計、科技、營造、經濟與管理等多個專業協同的學科形態,將成為這個學科領域與行業發展的方向。故而,新時期的設計學科構架應 “敞開胸懷”,積極地將科技、經濟和管理等內容“收納”其中,形成多維合力的創造力。設計是具備這樣的力量和能量的,只要其核心價值觀是以自然與人和諧共生為本,以彰顯民族文化價值為要。
設計的可能性、可塑性,對于國家、政府、企業和市場來說,都有一個再認識和再實驗的過程。應該相信設計是一個可以依賴的力量,并賦予它更大的使命與任務。隨著“美麗中國”發展的進程,設計必將顯現出足以推動國家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巨大潛能。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