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搶救性保護草原文物
時間:2013年05月26日來源:《光明日報》作者:高平
記者高平從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了解到,內蒙古文物部門歷時8年,對流散在草原上蒙元時期的碑刻和金石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共收集整理到50余通古文、碑刻和40余件金石文物。
提起歷史上的蒙古草原,許多人只有“游牧人逐水草而居”的印象,殊不知這里也有固定的民居,有佛殿、孔廟、關帝廟、基督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還有城鎮和宮室等。文物部門通過保護和研究散落在草原上的文物,對800年前的草原逐漸有了還原的能力。
考慮到這些珍貴的金石文物面臨著湮滅的危險,內蒙古文物部門聯合內蒙古大學、內蒙古社科院、內蒙古博物院以及區外金石文物、諸民族文字研究界的同仁,在基層文物部門配合下組成課題組。從2005年起至近期,歷時8年多對內蒙古地區的蒙元時期古城內外的碑刻和金石文物進行拓印、拍照,并對這些文物進行了考證、校對、翻譯、注釋和研究。
8年來,課題組共收集到50余通蒙元時期的畏兀兒字蒙古文、古敘利亞文、八思巴文、漢文碑刻、基志數據以及40余件金屬類(金、銀、銅)印璽、符牌、貨幣等圖文數據。與此同時,文物部門以《草原金石錄》(六卷本)的形式將這些成果出版,并被列入我國古籍搶救項目的重點出版計劃。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