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方文林(篆刻)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明確了13億中國人民未來奮斗的目標,受到海內外關注。但從一般的思維科學層面而言,夢想是理想而不是存在,是應然而不是實然,在彼岸而不在此岸,夢想往往讓人產生虛幻和縹緲的感覺。因此,一些人對“中國夢”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產生了質疑。本文認為,唯物史觀是解讀“中國夢”、認知“中國夢”、實現“中國夢”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有利于撥開思想迷霧,走出觀念誤區,不斷打牢實現“中國夢”的基礎。
唯物史觀關于社會生產力的論斷,為實現“中國夢”夯實了物質基礎。唯物史觀告訴我們,在社會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推動社會前進最革命、最活躍并具有最終決定意義的因素。以生產力為核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生產關系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變更,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解人類社會發展史的“鑰匙”。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產、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要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因此,生產力標準,是衡量一個政黨全部實踐活動的標尺,是檢驗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標準。
從唯物史觀關于社會生產力的深刻論述來分析,中國夢既是一個“強國夢”,也是一個“發展夢”。實現“中國夢”,首先就是要實現建黨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兩個一百年”的目標,不斷做大經濟的“總盤子”,提高人民的“幸福度”。通過不斷發展、科學發展,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物質財富,最大限度地讓人民共享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和發展好處。這樣,對于“中國夢”來說,夢想就不僅僅是一種應然理想,而是一種要推進和發展生產力的實然存在,這既是我們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歷史性使命,也是我們國家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貢獻。因此,樹立、堅持、貫徹唯物史觀關于社會生產力的觀點,有利于夯實實現“中國夢”的物質基礎。
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為實現“中國夢”找到了力量主體。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和認識的主體。“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是順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社會力量,代表歷史發展的方向,并最終決定歷史發展的進程。因此,實現發展的目標,需要依靠人民群眾的齊心協力;應對發展中的新問題,需要匯聚人民群眾的智慧;化解發展中的矛盾,需要人民群眾的理解與支持。離開人民群眾,必將一事無成,再好的夢想,再好的藍圖,也只能是空中樓閣。
中國共產黨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真實代表,歷來主張依靠人民群眾來推動革命、建設和改革。實現“中國夢”同樣如此。“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我們常說,積少才能成多,聚小方能成大。每個人的夢想,都是“中國夢”的一部分,一個個“個人夢”的實現,匯聚成一個整體的“中國夢”。因此,實現“中國夢”,需要每個人、每個主體踏踏實實地去努力、去奮斗,只有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群眾這一力量主體,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實現“中國夢”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盡情發揮,才能使“中國夢”的宏偉藍圖具化為實踐的進程,最終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