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迎來首個戲劇節 5月,烏鎮有“戲”
6臺大戲,500余場街頭演出,千年古鎮迎來首個戲劇節
5月,烏鎮有“戲”
當江南古鎮遇上現代戲劇,會有怎樣的擦肩和回眸?
這個5月,由黃磊、賴聲川、孟京輝等發起的首屆烏鎮戲劇節撩開面紗。從觀光小鎮升級為休閑小鎮后,烏鎮在嘗試又一次蛻變,借助戲劇節向世界傳達千年水鄉的文化活力。當一帶碧水氤氳著文化氣息,當黑瓦白墻暈染開藝術印記,烏鎮將迎來怎樣的發展軌跡,探索什么樣的創意可能?
——編 者
一個樣本
“烏鎮的純凈和戲劇有某種契合”,讓戲劇成為生活方式
5月,發散著藝術氣息的戲劇節海報,貼在了烏鎮西柵景區富有江南特色的民居里,各色紀念品也擺上了商店的柜臺,當地人用吳儂軟語談論著一個并不熟悉的名詞——戲劇。
5月9日,2013首屆烏鎮戲劇節在1300多歲的江南水鄉上演。持續11天,《如夢之夢》、《四世同堂》、《最后的遺囑》等6臺大戲,12部蘊含著青春與夢想的青年競演話劇和500余場的街頭嘉年華演出在節日里相繼登場。
在這里開了酒坊的演員黃磊,正是烏鎮戲劇節的發起者。2002年,他為了拍攝電視劇而到烏鎮取景。“那個時候我30多歲,走進小鎮已是黃昏,小巷中靜悄悄的,各家各戶在做飯,炊煙裊裊,這一切都似曾相識,我感覺我屬于這里。”黃磊說。
緣分就此注定。2007年,黃磊萌生了在烏鎮辦國際戲劇節的念頭。“烏鎮的純凈和凈化靈魂的戲劇有某種契合。”他和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向宏一拍即合,一個人的夢變成了兩個人的夢,黃磊拉來了賴聲川和丁乃竺夫婦、孟京輝等戲劇界朋友,然后是更多人的加入——烏鎮成了筑夢之地。
烏鎮原本并沒有大劇院。在3年時間內,烏鎮耗資4億元建成了大劇院(見右下圖)。大劇院占地面積5.4萬多平方米,與歷史悠久的江南水鄉小鎮相映成輝。
除了大劇院,沈家戲院、國樂劇院、蚌灣劇院等小劇場散落在烏鎮西柵景區河岸兩邊。“在戲劇節期間,這些小劇場將展演12部青年導演的作品,讓青年創作者有機會交流學習。”來自臺灣的戲劇導演賴聲川說。
青年競賽單元的參賽者、墨劇團的肖璐然放下北京的工作,來到烏鎮。她說,戲劇老師們給了自己很多從創意到技術的指導和幫助,她特別珍惜這個機會、這樣一段專屬的戲劇時光。
戲劇節期間,來到烏鎮的游客、戲劇愛好者可以去劇院看一場經典演出,在廳堂聆聽講座,在巷口偶遇名家,在街頭加入藝術表演的狂歡。“烏鎮戲劇節看重的是文化的浸潤,讓戲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賴聲川說。
一條軌跡
“選擇文化小鎮的建設模式,形成文化向心力”
作為土生土長的烏鎮人,戲劇節發起人之一、也是“烏鎮模式”的締造者陳向宏,已經將烏鎮從單一產品向古鎮旅游、養生旅游、文化旅游相結合的多元體系轉變。
“目前國內古鎮發展有好幾條道路,要么在景區內辦節慶活動,要么用大型場景演出吸引游客。”陳向宏選擇了建設文化小鎮,以戲劇節為契機,以文化帶動旅游,形成文化向心力和文化輻射力。
這和他一向秉持的理念息息相關,陳向宏始終認為,烏鎮是一座博物館,拿出什么、拿進什么,都要小心翼翼。
1999年,烏鎮一期開發首推東柵片區,遵循整體保護與整體開發的思路,即對所有歷史街區的房屋及商業網點,按照“以舊修舊、修舊如故”的原則,盡力保護烏鎮的原真性。二期工程的保護建設從2003年開始,西柵的建設著眼于古鎮保護與休閑旅游相結合的“休閑古鎮”。2007年,烏鎮西柵景區改造完成,實現了原汁原味的中國江南水鄉與世界一流休閑體驗型度假區的結合。2012年,烏鎮接待游客突破600萬人次。在全國單個景區的排名中,烏鎮位居第一。
從觀光小鎮到休閑小鎮的兩次轉型,烏鎮發展了地方經濟。而此次文化烏鎮的轉型,在一些人看來,是將發展重心從經濟基礎轉到上層建筑,讓烏鎮的形象更立體。
黃磊的心愿也是如此,即通過戲劇節,將烏鎮做成一張名片,進而展示中國的熱情、創意、包容、開放。
在陳向宏看來,烏鎮模式是尊重歷史、尊重文化、注重歷史風貌的整體保護,傳承之中勇于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古鎮模式的創新、國際性節慶模式的創新都應包括在內。
“因此,烏鎮的發展沒有急轉彎,而是朝著對的路走下去。”陳向宏說。
一種理念
“堅持民間、非營利的方式”,推動烏鎮邁向國際文化小鎮
2013烏鎮戲劇節的年度主題是“映”,取“戲劇映出生活的多彩,生活映出戲劇的變幻”之意。主辦方解釋,戲劇節就是要呈現中外藝術、現代與傳統、生活與舞臺、觀眾與大師的相互映射。賴聲川期待,在烏鎮,不但有古今的交流,還有中西的碰撞,期待“1+1”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首屆烏鎮戲劇節投資了5億元,但陳向宏并不著急盈利,他甚至不太擔心戲劇節的發展方向。陳向宏說,烏鎮就是戲劇節最大的舞臺,給有夢想、有創意、有能力的人提供平臺,“讓烏鎮和戲劇節和風細雨般地發展。”
雖然“非營利”是烏鎮的態度,但是一些人對此仍有微詞:烏鎮西柵景區門票120元,《如夢之夢》、《鐵軌之舞》的票價不菲,很多人因此與戲劇絕緣。
對此,主辦方解釋,6臺經典劇目演出擁有品質保證,票價根據目前演出市場情況而定,但青年競賽展演和講座則是免費開放。此外,嘉年華的藝術表演陣容強大,藝術表演團體以烏鎮西柵的木屋、石橋、巷陌甚至烏篷船為舞臺免費表演。“戲劇節的觀眾是所有人,希望能讓更多人加入戲劇的狂歡。”
也有人提出疑問:大劇院蓋好了,戲劇節辦起來了,軟件如何跟上,演出能否常態化?
“就像烏鎮的一句宣傳語:來過,不曾離開。我們不會走,戲劇節會以民間、非營利的方式一年年堅持下去,我們還計劃每年的7月、8月可以舉辦兒童戲劇節、戲劇營,今后可以做的事情還很多。”這是黃磊的回答。
“除了戲劇節,我們還將開展美術交流等藝術活動。”陳向宏所說的美術活動,是指正在建設中的木心美術館。這座美術館由著名設計師貝聿銘擔任設計,畫家陳丹青任館長。
“就像阿維尼翁戲劇節、愛丁堡戲劇節對兩個歐洲城市的帶動作用一樣,烏鎮借助戲劇節而成為一個國際文化小鎮,為什么不可以呢?”烏鎮戲劇節總策劃丁乃竺如是說。
(編輯:偉偉)
· | 西方戲劇映出“烏鎮意義” |
· | 烏鎮人文探索的價值與啟發 |
· | 烏鎮投5億元打造戲劇節 媒體:藝術造夢誰付錢? |
· | 首屆烏鎮戲劇節5月舉辦 |
· | 戲劇唱罷,烏鎮是否還是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