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民歌
這是一次關于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音樂文化的朝圣之旅。由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與國內七省(自治區)聯袂全新打造,旨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尋找最美民族聲音的綜藝音樂節目——《爭奇斗艷——蒙藏維回朝壯彝冠軍歌手爭霸賽》(第一季)七個賽區的復賽已跟觀眾見面,北京總決賽5月31日也將正式播出。
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一方水土也會孕育一方文化。民歌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民歌出自土地,脫胎于語言。作為歌唱生活、歌唱勞動、抒發情感的一種特有的藝術形式,幾千年來,民歌一直在各民族間傳承著。56個民族,56種風情,56首歌,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顆顆珍珠,用文化情感將它們串成了一串光彩奪目的“項鏈”。正如馬克思所說,民歌是惟一的歷史傳說和編年史。很多少數民族通過唱歌來述說著他們的內心世界,悲痛時歌其心,高興時歌其悅,勞作時歌其事,娛樂時歌其情,歌中包含了他們生活的全部內容,他們認為唱歌可以把心里的苦悶或快樂傾訴出來,可以調和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就民歌的實質和功能而言,其實每一次演唱過程所表達出的就是一出活生生的人生戲劇的展演,在一次次重復的演唱行為過程中,一個民族的生命觀念、民族性格等精神特質就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得以印證和加強,并內化為各少數民族人民精神世界中一種特有的心理觀念和生命意識,在長期的文化碰撞中維持著整個民族心理生態的平衡。因此,民歌載著各少數民族獨特的歷史,是民族精神的紐帶,是族群意識、民族認同的重要體現。傳唱民歌也就成為傳承傳播民族文化很好的方式和途徑。
可是,我國民歌的現狀并不樂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正發生著巨大變化,民歌賴以生存的條件正在消失,尤其傳統民歌這種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已經處于瀕臨消亡的險境。民歌危機的一個表現就是“人走歌走”。民歌傳唱主要靠歌手口耳相傳,但現在年輕人或迫于生活壓力,無心學歌,或鐘愛流行歌曲,隨著老歌手相繼去世,不少優美動聽的民歌也隨之而去。對于一些只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來說,民歌失傳現象更為嚴重。比如,甘肅東鄉族的“英雄史詩”《米拉尕黑》和長篇愛情敘事歌《馬五尕豆》、裕固族長篇敘事歌《西至哈至》《黃黛琛》《薩拉瑪珂》已沒人能用本民族的語言唱全了;而維吾爾族的刀郎木卡姆,現在在刀郎地區會演唱木卡姆的人只有十幾個,而且最小的也都是五十多歲的老人了,如果這些老人去世了,這個傳承了幾百年的歌種也許就隨著他們的離去而永遠離開我們。因此,要搶救保護民歌,傳承中華文脈,必須一方面保護民歌老歌手,另一方面培養發掘新歌手,使民歌這種文化遺產能夠后繼有人。
讓人欣慰的是,此次央視“爭奇斗艷”少數民族歌手爭霸賽正發揮著保護民歌老歌手、發掘新歌手的作用。在組織籌備這次少數民族歌手爭霸賽的過程中,央視音樂頻道和地方政府、地方電視臺以及地方音樂家協會等有關單位,通力合作,在參賽地區最大范圍地選拔選手,不限年齡、性別,不限專業與非專業。這其實是一個全面搜尋民族歌手的過程。如果沒有這次大賽,很難想象誰會去系統搜尋各民族的民族歌手。不僅如此,音樂頻道還將組織本次爭霸賽的七個民族冠軍歌手,重返家鄉巡回義演,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們獻唱,為各少數民族的民歌在更大范圍內的傳播提供舞臺。更重要的是,在活動的過程中,網絡上形成了一個個關于此次活動的熱門話題。很多對民歌和民族文化不了解的人,開始對民歌和民族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多熱心于傳播傳承民歌和民族文化的人,則找到了共鳴。總之,這次活動在社會上形成了關心關注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圍,而這種氛圍恰恰是傳承弘揚民族文化最需要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央視音樂頻道這次主辦的少數民族歌手爭霸賽,其意義已經超出了比賽本身。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