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少“伯樂”也少 音樂選秀類節目“兵荒馬亂”
中國音樂金鐘獎流行音樂大賽、央視青歌賽、湖南衛視《我是歌手》《中國最強音》等大量歌唱類對決選秀節目今年“烽煙四起”。“馬”少,“伯樂”也少,大家都在搶資源,同時此類節目現已快速進入“模板”時代,也引發新的問題
借《中國好聲音》的巨大影響力,2013年歌唱類對決綜藝秀季播節目烽煙四起、戰云密布。湖南衛視本季《我是歌手》剛剛在爭議中落幕,《中國最強音》又將于4月19日接檔同時段,且打出“大型音樂勵志秀”的旗幟,與其他衛視季播節目正面展開對抗。同樣受到關注的2013中國音樂金鐘獎流行音樂大賽也于日前啟動,屆時,深圳衛視等將對比賽全程播出,殺入地方衛視季播戰團。據悉,本屆大賽將變量升級,在比賽形式上援引體育聯賽的方式,打造成中國首個“流行音樂超級聯賽”。在大賽啟動儀式上,主辦方更是提出要與時下“真偽參半”的電視真人秀做出區隔,并用差異化的手段真正為中國流行樂壇帶來好的創作和人才。由此,音樂比賽如何在市場壓力和觀眾需求下求新求變,如何在借助電視手段加以綜藝化呈現,且在呈現的同時堅持其專業比賽的特質等無疑成為“博弈”的關鍵性話題。
真人秀節目“井噴”,導致“選手荒”、“嘉賓荒”
近年來,電視真人秀節目的“井噴”導致的一大隱憂,在于參賽選手的資源上,僧多粥少的局面導致電視節目經常遇到選手撞車的情況。今年又是音樂賽事的大年,可以說從年頭唱到年尾。央視“青歌賽”激戰正酣,各個衛視也都打起了音樂選秀保衛戰,據悉許多比賽陷入“選手荒”,而與“選手荒”對應的是“嘉賓荒”。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主席付林打電話邀請幾位著名歌手加盟本次金鐘獎大賽都被告知已被幾檔節目“預訂”了,付林無奈地表示:“現在是‘馬’也少,‘伯樂’也少,大家都在搶明星、搶資源。”
說到自己的“徒弟”劉歡、那英去年擔任《中國好聲音》的導師,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名譽主席谷建芬表示她也看過幾期節目,對于兩人在節目中的表現還是比較滿意的。但谷建芬同時表示:“畢竟像這類引進版權的節目對于導師、評審的要求是相對固定的,這對劉歡、那英來說實際上構成了發揮上的限制。”
鼓勵原創,解決選秀節目部分“老化”問題
有人認為,從山寨抄襲到引進版權,是中國電視界的一大進步,通過模仿,將來也許會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本土原創,這也是目前解決中國綜藝節目尤其是選秀節目部分“老化”的手段之一。但深圳廣電集團總裁陳君聰表示:“一味引進國外成熟模式,連節目流程都照搬國外節目,對本來就式微的原創中國音樂選秀節目,無疑是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擊。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現已快速進入了一個‘模板’時代,中國電視人跟著外國模板亦步亦趨,從文化上走上了‘世界工廠’的老路”。對此,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沛東也表示,時下一些流行的“唯收視率論”的真人秀,迅速吸引眼球、但不考慮社會責任,這種“破壞式的經營”方式只可能有短期效應,但無法一直維持下去。專家們表示,“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在現有一些模板的基礎上有突破性的創新,形成一個延宕程度高、有自己的特色的節目模板,下功夫練出自己的節目‘寶典’,由此來打造中國流行音樂最頂級的賽事。”
“現在的一些節目,哪兒都走,就是不走心。音樂恰恰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打動人心。”谷建芬強調。“如今的電視節目依靠著大排場、大制作、大投入,形式感堪稱一流,但真正打動人的卻越來越少。”她認為在大多數音樂選秀節目均以翻唱為主的時候,強調鼓勵原創尤為可貴。比如金鐘獎將特別設置智能演繹原創歌曲的比賽環節,并希望通過幾大唱片公司的加盟來挖掘各公司“曲庫”,讓優秀的原創作品脫穎而出,這就值得肯定。“最重要的還是要保證音樂的本質,應該依靠音樂本身的力量和娛樂性博得關注。中國的流行音樂還是應該靠作品,需要強調原創。”付林表示。
(編輯:子木)
· | 選秀 如何克服“三年之癢”? |
· | 音樂選秀的可取之處 |
· | [中國藝術報]選秀如“捕魚”,要有“休漁期” |
· | 模式節目如何在引進熱潮中突圍? |
· | 選秀時代下的中國流行音樂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