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中國好聲音》的“巔峰對決”,終于為今夏13場選秀大戰畫上句號。選秀十年,今年參戰者最多,波及面最廣,引發爭議最大,但輪番轟炸之后,卻沒有一方諸侯能挾旗下選手一統江湖。與此同時,秀場人才將更加稀缺、觀眾將更加“麻木不仁”、廣告商則燃起更大的期望……面對存在的困難和隱含的危機,選秀節目該如何進退?
今年選秀最令人失望之處莫過于秀場雖有13處之多,卻推不出一個叫得響的新人,包括以收視率技壓同行的“好聲音”。秀場更像是熟臉游戲,“快男”選手劉俊宇曾出現在江蘇衛視《絕對唱響》、央視《夢想合唱團》的現場;十強選手寧桓宇則在東方衛視《中國夢之聲》的海選現場露面;“好聲音”學員姚貝娜此前拿到過青歌賽的冠軍;林育群是臺灣《超級星光大道》的冠軍。最后殺到四強的選手,無一例外都參加過其他選秀。既然草根秀場已經變成了圈里人的游戲,明年的選秀新人是否更難出頭?
誠然,選秀年年辦,不會每年都貢獻李宇春級別的超級明星,多數選秀新人只能稱之為流行工業的產品,甚至是一次性消費品。即便如此,這些產品的生產工藝也還是有提高的必要。在事后總結中,“好聲音”、“夢之聲”都提到,前期找人時,找大眾流行音樂歌手容易,找極具特色的類型化學員、音樂素養高的學員卻難度很大。“快男”也承認缺少好選手,不少符合“快男”要求的優質“鮮肉”都被其他選秀節目搶去,導致今年的“快男”素質普遍不如他們的“前輩”。“因為音樂類型還不夠豐富,所以后來沒有足夠亮眼的人物出來。”想當然的“因為所以”中間,似乎省略了重金禮聘的四大導師應盡的職責。一個新人從初次登場到殺到總決賽,10多首歌聽下來,你能聽出多少改變和提高?多數的導師只是選秀節目豪華的道具,他們是氣氛的營造者、話題的制作者、情節的推動者。前輩對后輩的提攜和指引劇中少有,劇外更是沒有。今年,導師們都已結賬走人,無法追責,明年新近上崗的導師們是否依然有名無實?
在包裝環節,今年眾選秀對于選手的展示也不盡完美。多數的選秀還在拼命挖掘選手內心的隱痛,恨不得選手剛一登臺,一拳擊中觀眾淚腺。“為了某某親人而歌唱”的選手批量上市,“不唱歌毋寧死者”大有人在,為董小姐而歌,然后被人肉出“早已被董小姐劈腿者”也是屢見不鮮……選手拼歌之前先比慘,無奈被淚水浸泡的觀眾早已疲憊,那邊眼淚滂沱,這邊手指微動,早已換臺。明年的選秀能不能提供些陽光燦爛的樣本?
說到底,真人秀的生命力是需要一個強大的產業作支撐的。《美國偶像》十余年屹立不倒,是因為有一個強大的唱片工業作為支持。選秀想在中國越戰越勇,也必須要有強大的音樂產業打基礎。這一點,選秀者們未必沒有想到。每年啟動之時,他們也會往自己身上大包大攬一些行業責任:拯救音樂、發掘新人、鼓勵原創力量。不過,豪壯的誓言很快被逐利的沖動取代。觀眾需要填補這個夏天的空虛,電視臺廣告商需要推銷各自的產品,選手需要在名利場上來一場逆襲,這些似乎都比反哺音樂更為重要。可是當真如此嗎?商品經濟的經驗是,“只求目的、不問手段也許能掙到‘快錢’,但同時也在透支信用,扼殺企業未來做大做強的機會。”今年可以拿音樂逗你玩,明年沒準先被玩殘的會是自己,因為觀眾除了電視還有其他選擇,廣告商除了選秀還有其他標的,選手除了此平臺也還有其他出頭的機會。
趁著明年的“三年之癢”還在路上,抓緊時間解疼止癢吧。因為,好節目從來不是死于他殺,而是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