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文化企業注入“血液”
為文化企業注入“血液”
——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典型投資案例介紹
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投資案例
制表:楊君
在大多數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為選擇哪些項目進行投資猶豫之時,已有不少投資基金進行了有益嘗試。它們并未將眼光局限在即將上市的成熟企業中,而是緊跟文化產業的發展脈絡,找到了合適的投資項目。這些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的介入,為處于小而散發展態勢的文化企業解決了資金短缺問題,為它們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投資《中國好聲音》
2009年4月,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成為第一個在國家發改委獲得備案通過的文化產業私募股權基金,基金規模為50億元人民幣。這支來自海內外傳媒領域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資源的團隊與新聞集團合資成立了星空華文傳媒公司,下轄燦星制作。燦星制作先后成功引進和制作出全球最大選秀節目《中國達人秀》以及去年火爆熒屏的音樂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
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關注市場需求,不僅嚴謹地評估《荷蘭之聲》、《英國之聲》在本土市場的表現,而且將節目在中國各大視頻網站上的視頻播放次數和網友留言收集起來,作為項目決策和實施的重要依據。
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重視“國際模式、中國表達”的內容創新機制,從西方引進電視選秀品牌和模式再注入中國價值觀,用國際一流的傳播手段去傳播當下社會的“中國夢”。《中國好聲音》源于荷蘭節目《The Voice of Holland》,導師選擇、節目環節設置都源自荷蘭,但是導師與學員分享音樂道路的艱辛、家人朋友的支持等情節又融入了濃厚的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情感。
華澳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投資《畫皮》
華澳基金對電視劇《畫皮》的投資是國內首家私募基金投資單個影視劇項目。該劇總投資2400萬元,華澳投資了300萬元。
此前內地基金行業進行文化產業方面的投資,主要是進行股權投資,而針對具體項目進行投資,華澳開創了先河。在華澳基金投資《畫皮》的過程中,深圳文交所協助基金對影視劇劇組創作團隊做了較深入的調查。此外,深圳文交所還針對影視劇項目,在投資風險控制和交易制度設計方面做出創新,采用以版權質押為核心的創新型融資手段,并對投資資金進行第三方監管,將投資風險盡量降到了最低,這些做法增強了投資商的信心。
廣東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投資閃購
2012年6月,廣東文化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宣布向閃購注入10億元資金,是近年來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金額最大的首輪融資。此外,廣東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還力促南都全媒體集群與閃購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閃購是中國第一家專注于手機物聯網技術開發與應用的公司,是中國第一家涉足移動電子商務的先鋒企業,擁有全國最大的手機物聯網購物應用平臺。南都全媒體集群形成了報紙、雜志、網絡、移動終端等多種媒介形式綜合發展的全媒體經營格局,在內容、形態、渠道等方面達到全覆蓋。
南都與閃購的強強聯合,使平面媒體搭上移動互聯網的高速列車。南都從平面媒體演變為可實時播報的流媒體,信息表現方式更加豐富。南都和閃購將共同打造廣東電子商務誠信體系,成為中國電子商務行業健康發展的范例。
建銀國際文化產業基金投資小馬奔騰
2011年4月,建銀國際文化產業基金在啟動儀式上宣布,北京小馬奔騰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為該基金正式投資的首家文化企業,投資金額是3億至4億元。
對小馬奔騰而言,此次融資完全是買方市場,公司方面提供的投資額度已經足夠大,完全有容量引入多家投資者,而在其引入的投資者中幾乎都具有文化產業投資背景或擁有相關資源。建銀文化基金之所以能最終成為領投方,是因為其背后有龐大的資金平臺,以及其在院線建設方面的優勢資源。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