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中文的純潔
民生故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陳眾議委員
守護中文的純潔
圖為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一年級(1)班的學生在上新學期第一堂語文課。 新華社記者 孫參攝
“1切斗4幻j,↓b倒挖d!”前段時間,廣州市民吳先生偶然看到孩子的筆記本上寫著這樣一串“符號”,百思不得其解。他虛心地向孩子請教,得到的回復是“爸爸,你OUT(落伍)了”。原來,這是一段在中小學生之間流傳較廣的“火星文”,意為“一切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
吳先生跟學校的老師進行了交流。老師們也感到無奈,不少學生直接把這些網絡上的流行用語搬到了作業本上,而且以此為時髦,津津樂道。
“中文,跟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原本不是‘問題’,現在卻成為了一個大問題。怎么回事?。俊眳窍壬芾Щ蟆?/font>
有的文科博士都缺乏基本的中文素養
現在,我們使用的中文,存在去審美化、去傳統化的趨勢,而且這種趨勢在域外文化和網絡文化的裹挾下勢不可當。比如,電視、網絡等媒介視英文為時尚或國際化標志,中文水平不斷下滑,以致語句不通、語焉不詳、錯別字連篇。所謂的“網絡語言”大行其道,混亂、雜糅卻有自成體系的趨勢。
越來越多的文藝作品中夾雜了大量的外文,尤其是英文。我是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發現即使是在同屬西方體系的歐洲,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對此都早就有警覺,甚至出臺了不少保護民族語言的法律法規。
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A教育中,英文權重過大,不少學校疏于提升和維持中文教學水平。大學英語院系的規模普遍超過中文院系,遑論公共外語教學。我所接觸的不少本科生,甚至文科的碩士、博士都缺乏基本的中文素養。
中文被肢解、被淹沒,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當前,中文運用出現了一些問題,但很可惜沒有引起全社會足夠的重視。
本來是簡單化了,有人卻冠之以“生活化”;本來是卡通化了,有人又美其名曰“圖文化”;本來是雜交化了,有人卻要稱之為“國際化”;本來是低俗化了,可搖身一變成了“大眾化”……
都德在《最后一課》中有句名言:“只要法語不滅,法蘭西將永遠存在?!彼m用于所有民族與其語言的關系。當今世界,弱小民族的語言正以高于物種滅絕的速率迅速消亡。難道我們不應對自己的語言危機有所警覺、有所防范嗎?遺憾的是,我們許多知識分子都缺乏這種意識,又怎能一味責怪少男少女?
中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是中國人思維和交流的首要工具,是民族記憶和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承載。削弱了中文這個根基,圓就“中國夢”的美好前景從何談起?毫不夸張地說,作為中華民族文化根脈和認同基礎的中文母語,正面臨著日益被肢解和淹沒的危險。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要成社會共識
我覺得有必要從小培養和誘發我國兒童學習中文的興趣,提升青少年維護和珍愛母語的意識。這就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從幼兒園開始更加重視中文,提高中文的教學水平,并在本科和研究生,尤其是文科招生考試中加強中文權重。這也是遏制或緩解我國青少年出國游學盲目化、低齡化的根本舉措之一。況且,母語修養匱乏,恐怕也難以學好、學精外語。
學校可以增加文學在中文教學中的比重,并逐漸廢除所謂的作文標準化答案。文學是傳承語言的重要載體,也是開發想象力和維系民族情感的重要介質。楊絳先生在回憶中說,錢鐘書當年之所以毅然回國,熱愛中文是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各類媒介尤其是影視和文藝作品中,要強化中文母語的保護和傳揚觀念,讓“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同時,在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全民素質、加強青少年文化修養等工作中,提高對中文的重視程度,給社會以示范和警醒。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自信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給語言文字運用帶來新的挑戰。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