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的事情民間辦”
記者赴江西寧都、興國、南豐、進賢等地,近距離感受民間節日文化的古樸和鮮活,切身體會到節日傳承理應——“民間的事情民間辦”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于民間、死于廟堂”的教訓屢見不鮮的當下,人們如何面對地域性的生活以及基于其上的文化?生活的變遷難以逆轉,但對于文化的保護,人們卻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你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認真過節,也可以做忠實的研究者、記錄者和傳播者。
正月已經過半,城市的年節氛圍早已被緊張的工作和生活沖蝕得杳無痕跡,而在廣大的鄉村社會,節日的感覺依舊濃烈。2月23日至26日,記者隨中國民協江西年俗考察團赴寧都、興國、南豐、進賢等地,得以近距離感受到民間節日文化的古樸和鮮活。作為考察團的負責人,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說,傳統節日是老百姓集體創造、約定俗成并傳承延續的,體現著他們的生活理想和價值追求,傳統節日振興首先要依靠當地民眾自身。
正月十五下午,在石上村,當一組組花燈擔進祠堂,幾百上千根十幾米長纏繞著大紅鞭炮的青竹倚靠在祠堂的墻上并一一燃放時,人們看到的是孩子的歡笑和燃放者的肅穆,感受到的是養育子孫的艱難和對后代所寄予的厚望,這就是石上村的“添丁炮”、“游擔燈”。在曾坊村,人們扶老攜幼,排滿鄉間公路的兩側,翹首以待橋幫燈;在石郵村,少男少女徘徊在鄉村小巷,把玩著手機,一旦爆竹聲到,立刻把手機調到攝像功能,參與到“搜儺”的狂歡中去。中國民協副主席、江西省文聯主席劉華告訴記者,這些活動一直都是老百姓自發組織的,并沒有政府的參與,代代相傳,最短的也有數百年的歷史。
記者在石郵村儺神廟的墻上看到一則紅紙黑字的告示,對當晚搜儺活動誰負責廟內外安全秩序、誰負責燃放煙花爆竹、誰在廚房幫工等,均做出了具體分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于民間、死于廟堂”的教訓屢見不鮮的當下,從“起儺”到“搜儺”歷時半個多月的從容調度說明,節日傳承理應回歸“民間的事情民間辦”的傳統。
不過,節日文化既然是生活的文化,而生活正在變遷,節日文化將何去何從?走進上甘村的儺神廟,村民李翔正在整理道具,23歲的他學習跳儺已有7年時間。有年輕人愿意繼承傳統令人欣慰,但危機也不能忽視。和很多年輕人一樣,過完年后他就得外出打工,去北京中關村做美發工作。民間講究“二月二剃龍頭”,這才使得他有時間在老家跳儺直到鄉村儺季結束。但對于那些要求初七八就得外出打工的人來說呢?只能要么犧牲工作來傳承民族文化,要么選擇放棄。
生活既孕育著民間文化,同時也改變著民間文化。節日的神圣性、儀式性可能會變淡,但人們的親情、鄉情、人情沒有變,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也沒有變。此次考察所及,田頭鎮的裝古史,石上村的割雞、游擔燈、添丁炮,曾坊村的橋幫燈,上甘村和石郵村的跳儺,民俗傳統保存較為完備,吸引了諸多專業研究者,還有人數極為可觀的攝影愛好者和普通游客。外來者的過多介入會對當地文化原貌造成破壞,但也可以想象,如果沒有他們的參與,節日的熱鬧勁頭也將減色不少,這種互動關系正在形成一種新的文化生態。
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保護”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九個關鍵詞關乎學者、政府、媒體和傳承人等的職責,而振興是最終目的。人們如何面對地域性的生活以及基于其上的文化?生活的變遷難以逆轉,但對于文化的保護,人們卻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你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認真過節,也可以做忠實的研究者、記錄者和傳播者,可以說,傳統節日的振興是所有人的職責。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