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一場關于如何傳承和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的討論就開啟了。2月21日,由文化部主辦、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傳統節日文化論壇”舉辦。與會專家就當下傳統節日文化的異化、空洞化以及傳統節日在城鎮化進程中面臨的危機進行了分析,并在理論層面上給予了建議和指導。
防止傳統節日異化
“春節期間,我經歷了許多小事,引發了一些細致的思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說,他發現春節里,壓歲錢越發越多了,祈福祛災的本意卻越來越淡了;群發短信使得拜年越來越簡單了,可賦予的情感卻越來越少了;春晚使除夕夜越來越熱鬧了,家庭團聚的氣氛卻越來越弱了。他建議,要讓節日最本質的含義、最核心的功能繼續發揮下去。這就需要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覺,對于我們的節日應該有一個特別的關注,全國上下協同,各個有關領域共同來關注,共同來提高這種文化自覺,共同來守護我們節日文化的最本質的功能和它最重要的內涵。
“我們不容忽視的一個現象是傳統節日的空洞化。”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呂品田說,節日不能僅成為一個時間概念,或者說和普通假日沒有區別。傳統節日的存續和發展、弘揚和傳承因為這種脫俗之變而面臨嚴峻的挑戰,一方面傳統節俗活動日益萎縮或者消失,傳統節日不再具有傳統意義內容的豐富性和形式的完整性。另一方面,節日不再具有文化認同的社會性、穩定性,更多成為商業活動和行為,而這不能構成本質意義上的節俗活動。
在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陶立璠看來,節日和人一樣,都是有靈魂的。他認為:“我們節日文化里邊要講到信仰,信仰里面包含了許許多多倫理道德的東西在里邊。我們過去通過節日文化得到的是倫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春節文化是一個典型的教育,祭祖、尊老愛幼,通過一系列儀式來完成。失去信仰,這個節日就名存實亡。”
城鎮化浪潮中的傳統節日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田青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絕大部分是農業文明的產物,是鄉土文化,是草根文化。但在城鎮化過程當中,被城鎮化的浪潮裹挾著逐漸成為城鎮居民的這批人,實際出現了和鄉土的斷裂,出現了和傳統文化的斷裂。”他發問:如果城鎮化之后的文化就是讓來自農村的新市民全盤地毫無挑選權利地接受以電視為代表的城市文化的話,那么原來的鄉土文化誰來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靠誰來繼承?西方的圣誕節,在大城市里幾乎一模一樣。那么中國城鎮化之后的節日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內容的改變、形式的改變甚至精神的喪失。田青認為:“應該提醒各地的地方政府,在迅速城鎮化的過程當中,要避免和傳統文化的斷裂,要設法保留或者讓傳統文化能夠在新的環境里有一個生存之地,能夠保持我們民族民間文化的根。”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施愛東對此也有相同感受:“今年春節回江西老家,也發現在城鎮化過程中根本沒有為民間傳統文化留下一個空間,人們都住進了樓,一些有錢也有閑的年輕人無事可做,就開始賭博。我們一定要從時間的節律、空間的布局上,考慮如何讓傳統文化得以生存,要讓傳統文化能夠在新的社區里面得以延續。”
讓傳統節日更多回歸民間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研究員劉錫誠認為,老百姓既有在節日期間凝聚群眾、穩定社會的傳統,也有這樣的組織才能。他說:“如今每到節日,相關部門總是調動一切力量把注意力引導到消費上,更多考慮擴大內需,而往往忘掉了文化。我認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民族節日就要回歸民間。”
“應該尊重和推廣民眾創造的有意義的新節俗,鼓勵民眾擁有個性化、多元化的節俗。民眾以怎樣的方式過年,應該尊重廣大民眾的自主選擇。”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榮啟說,傳統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有精神文化層面、行為文化層面、物質文化層面。隨著時代的演進,傳統節日文化應該不斷融進新的文化元素,也就是說必須賦予時代內涵,發展與時代內涵相交融的文化元素,不斷充實新的節日文化體系,使大眾能夠真正享受到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才能使民眾對傳統節日能夠由衷喜愛,自覺參與,并樂在其中。她建議,應該組織民眾開展豐富多樣的節慶文化活動。現在,物質的享受已經退居其次,人們希望過傳統節日的時候能夠充分享受到精神文化生活,各級政府應該利用各種方式多組織開展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大家在過節期間有文化活動可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