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制作豈能為3D而3D 應先考慮故事本身
2010年,3D大片《阿凡達》全球瘋狂吸金近30億美元,炫目的3D技術不僅給影迷們帶來了與眾不同的視覺體驗,也讓片方得以海撈一筆,自此3D電影風靡全球,在好萊塢3D大片賺得盆滿缽溢的時候,國產電影也將目光盯上了3D。縱觀當下電影市場,不僅《血滴子》《富春山居圖》《大鬧天宮》等國產新片紛紛3D起來,甚至連部分老片也不惜花費重金轉換制作成3D版再次上映,被網友吐槽“哪怕是‘只有字幕最立體’,也要趕時髦弄個3D版。”針對目前各大影院3D電影“獨占鰲頭”、普通2D電影幾無立錐之地的現狀,筆者不禁想問,難道電影制作與發行非3D不可?
毋庸置疑,3D電影為觀眾提供了一種視覺奇觀。巨大的視角,清晰的畫面,加上周旋于眼前的各種景物,令觀眾有如置身戲內的真實感覺。可以說,3D技術用于電影拍攝,正如電影史中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轉彩色、從普通變寬銀幕的發展歷程,是順應電影發展趨勢且不可遏制的一種必然。但并非所有題材都適合做成3D版,如某些現代題材動作片若做成3D電影,由于動作戲鏡頭切換太快,很容易讓觀眾看起來頭暈。而某些電影制作方不顧電影類型、劇情、受眾群體,一味盲目投資3D電影,花費了大量人力、財力和科技手段,制作出一些非經典、無質量、不適合受眾觀看的“偽3D”影片,這不僅是對電影藝術的褻瀆,也是對文化產業資源的浪費,并不利于電影藝術精神的提升和電影理念的普及。
3D只是電影拍攝、制作的一種技術,是為了配合情節發展、更好闡述故事的手段,發展電影技術的終極目的不是炫技本身,而是讓技術更好地為電影講故事服務,拓展電影的表現形式。日前著名導演李安執導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僅用3D技術呈現了一個完美的故事和極具沖擊力的視覺效果,更是用其來探討“信仰”的真諦,把電影的意義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使影片獲得口碑和票房的雙贏。如今,國產片爭相做成3D版,其實并非為了講好故事,而是出于票房經濟利益的考慮,一味抬高票價,顯示出一次前所未有的搶錢沖動。3D技術的升級必然會帶來電影產業鏈的整體升級,但運營商使用該藝術并非為了提高影片質量,而是以此為噱頭,增加觀影人次,通過更多的觀眾來分攤和消化產業升級成本。作為產業升級的代價,讓消費者成為犧牲品,顯然是不合理的。
技術讓我們眼花繚亂,讓我們充滿驚喜和好奇。但真正打動人心、豐盈人心靈的,還是故事本身。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觀眾是要看一個好的故事,而不是花錢買一套好的包裝,在技術無法趕超好萊塢的當下,我們的華語片,是否可以考慮先把電影故事講好?畢竟技術要發展,故事更是王道,否則一窩蜂趕潮流為3D而3D,只會敗了觀眾的胃口,把自個兒的陣地拱手送人。
(編輯:子木)
· | 新款桌面3D彩色打印機亮相北京 |
· | 清宮里的“3D繪畫” |
· | 《金剛王》先導預告片首發 |
· | 3D黃梅戲前景如何 |
· | 3D:主角還是配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