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全息戲曲舞臺劇《牛郎織女》劇照
日前,國內首部3D全息戲曲舞臺劇《牛郎織女》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戲劇場上演。該劇由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首演于2011年,傳統戲曲與現代化技術的混搭,不僅更加符合時下觀眾的審美需求,也再次彰顯了北京作為文化中心在舞臺新技術上的帶頭作用。
據悉,在該演出中,戴上3D眼鏡的觀眾能身臨其境地欣賞到仙境美景,牛郎與織女攜手漫步天宮,漫天桃花仿佛就灑落在觀眾席間。以往很難在舞臺上表現的神話場景,如老牛變人、天神從天而降押回織女等,如今都不再是難題。甚至,舞臺上許多道具,諸如房屋、瀑布、草木等,也實現了3D化。
說起來,黃梅戲的大膽創新已不止這一次了。比如,有“小嚴鳳英”之稱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吳瓊,曾推出專輯《仙女》,雖然主要取材于黃梅戲的經典劇目《天仙配》,卻又加入了許多流行和時尚的元素,尤其是大膽采用了動感十足的R&B的曲風,嘗試了RAP等表現形式,甚至還穿插著英文說白。后來推出新編黃梅戲《嚴鳳英》,吳瓊再次發揮了創新精神——采用舞臺劇的形式,結合了充滿現代感的交響樂現場伴奏以及現場合聲。這些創新,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歡迎。
但是,3D黃梅戲的前景如何,恐怕見仁見智,至少還不能過早樂觀。
首先,3D全息戲曲舞臺劇的形式有著很大的局限性,難以推廣。3D技術先進,卻也不容易操作,尤其是運用到戲曲舞臺表演上,涉及多方面配合,難度可想而知。而且,這種嘗試只能在一定范圍內供部分人欣賞。想到更多的地方演出,恐怕很難。特別是有著深厚戲曲觀眾基礎的農村,更沒有條件接納這樣的高檔演出。
其次,3D技術的運用,必將增加演出成本,導致票價提高。而戲曲市場本來就不景氣,低票價還有可能吸引一部分觀眾,票價太高則很可能導致無人問津。如果3D化后入不敷出,估計這樣的演出也堅持不了多久。
此外,隨著3D電影、3D電視等的普及,人們對3D技術及其效果的感受也會日漸淡化,尤其是對3D黃梅戲或其他3D戲曲,新鮮過后,人們恐怕很難再去欣賞或關注。包括很多3D電影,因為沒有好的故事內容及大的明星陣容,最終沒能吸引觀眾,票房很低。戲曲就更可想而知了,有多少觀眾會因為其運用3D技術而去欣賞呢?
歸根結底,3D技術的運用,對于戲曲來說只能算是嘗試或普及,而絕不是“救命稻草”。振興戲曲,最終還是要靠藝術本身。